今天是2023年6月15号,农历四月二十八。气温38度到40度。
这样的天气这样的高温,正是收麦子的好天气。
正应了那句话“头顶烈日,争秋夺麦”
今天我家收麦子了。
现在收麦子,用大型收割机,农户只管在地头等着就行了,有几亩地,收割机转几个来回就是一仓白花花的麦籽。今天可真是热啊,在日头地下站一会儿就汗流浃背了。
现在在地里装袋子的都不多了,多数都是直接倒在拖拉机,三轮车,大货车斗里的,既方便又快。
今年把大货车卖了,家里只有一个破三轮车了,只能装一亩地的麦籽。预备了几十个袋子,先倒满三轮车,剩下了装袋子。
事情就是这么安排的。
大货车被我村的爱民买了。
这两天收割机很少了,多数都去了面积大的西乡村了,(隆尧那里)
我们村西十几户等了一天又一天。
还别说,麦子在地里长着,比早早收一下来晒干,产量要多多了。
爱民今天把他女婿的收割机喊了过来,给他女婿说,就这一片地,你一个机子一天也收不完。
先把爱民的麦子收完了,爱民说我们,还装什么袋子,开这个车好了。
本来说,人家把车都改装啦,就不用人家的车了。
既然人家说出来了,还虚荣啥呢,用就用吧。
我家的这块2亩半地一趟就拉回来了。人家改装了一趟能拉7亩呢。
拉回来就直接倒在了公路上晾晒了。还有一块麦子,那一块都不用晒,想直接卖了。
问老公,晚上怎么办?
老公说,堆一下,明天在晒一天就入盾。
晚上用看着吗?
他说,看啥啊,不用看,也没人偷的。
看着公路两边一堆堆一片片,堆起来的和摊开晾晒的白花花的麦籽,大晚上的也不用看着,心里无比感叹,真是时代的变迁啊!
想起小时候收麦子的情景,刚记事时,收麦子还在小队里,割麦子的时候,队长按劳力分笼,用镰刀一把一把地割,割麦子得要学会压把,有的妇女手不大,人家会压把,一次割下来就是一大捆。
我是在后边拾麦穗的小孩。
大人用小毛驴,排子车,一趟一趟往场里拉。
一片大场好几个小队,这个小队一堆麦子,那个小队一堆麦子。
每到过麦了,妇女们都去场里捋麦秸杆,队长也愿意让妇女们捋麦秸杆。到时候他们可以少打场。
那时候,小孩子就在场里打闹,野跑。能做点活的就占麦秸杆。
捋麦秸杆也得会捋,抓一把麦头朝下在地下蹲一蹲,然后在用三个爪的铁叉,从麦头脖子部位往下刷一下拉下来,麦秸杆碎叶子都就挂下来了,剩下光溜溜白净净的麦秸杆,再压把放一捆一捆的。
你是否记得你家里有草垫子吗?城市里人肯定没有了。
农村里人家,那时候很穷,床上没有被子,夏天炕上就铺一个大席子,冬天炕上就铺几个草垫子,也叫草衫。那就是用麦秸杆,用绳子一小把一小把捋上去的。(当然得分经纬线编制上去了)
这些都得把麦穗拍打干净后才能归用户使用的。
麦秸杆捋好了,麦穗打完了,小队里用驴套个石头碌碡开始转着圈的压。
我记得有一年,家里人少的分麦籽用篮子提的。
一年到头分不了几十斤麦籽,在地里拾麦穗也捡不到多少。
那样的年头就有少数人,在场里偷偷摸摸,哪怕装几兜麦籽也是装。
再看现在,都说今年麦子减产,稍微收一年就吃不完的粮食。
算了算了,到点了,没把重点写出来,今天收麦子呢,有点忙。回来又老有人买东西打扰。
马上9点,发文再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