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腐败,已成顽疾,有人说其已走向癌变,其实也不是危言耸听。但是,媒体报道说,美国知名英文论文抄袭检测网站Plagiarism Watch首页发表报告《科学论文代笔公司与掠夺欺诈型期刊合谋中国学者》,披露一本巴西SCI期刊同一期刊登了数篇相似的中国投稿者论文,论文使用了相同图表、相同研究对象、得出了相同实验结果,这种触目惊心的造假,仍然引起国内舆论广泛关注,也让国际学术界为之侧目。
其实,这早已不是孤例,此前,2015年初,英国BMC出版社曾一次撤回43篇论文,其中41篇的作者来自中国,而2015年8月,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也宣布撤回旗下10本学术周刊上发表的64篇论文,其中多数作者也是来自中国。
仅一年多时间,中国学术论文造假再度被国际媒体曝光,国内舆论多痛心疾首,深感丢人丢到国际上,让国家声誉蒙羞。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学术造假之风走出国门,除了损害国家的面子,更在毒化着国际学术风气,我们除了感到羞愧,更应该意识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所应肩负的国际责任。
学术造假,当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国际知名高校、学术机构、权威学术期刊,大都卷入过类似丑闻风波,但是,所谓“掠食性机构”专门针对某一国人形成产业化的造假,在国际上真不多见。原因很简单,中国高校、科研机构人员数量庞大,一旦造假之风漫延,其巨大的需求量无疑会对掠食者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其中丰厚的利润足以让一些人铤而走险。所以,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的学术腐败,不仅仅毒化中国的学术风气,无端耗费国家宝贵的科研经费,这种腐败风气的漫延,如果不能从源头上严厉打击,也会加速恶化国际学术风气。
近年来,中国高校、科研机构非常看重国际学术期刊论文必表,一些官方主导的评估活动中,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在评估指标中所占权重越来越高,在这一政策引导下,国内一些高校、科研院所都采用不惜重金的办法,鼓励教学科研人员去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但是,国内在学术评价已经高度行政化的体制下,学术评价被置换为一些简单的指标,这无疑给一些心术不正的造假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中国学术国际化方向不能变,但是,学术评价“去行政化”确也迫在眉睫,让学术回归学术,真正意义让学术共同体行使学术评价职能,在通讯手段如此便捷,透明度如此之高的科研领域,类似这样大规模、低层次的学术造假歪风不难遏制。但是学术行政化,是学术腐败的催生婆,也经常是学术腐败的保护伞,因为一些用学术腐败取得的所谓成果,行为已经成为一些领导的政绩.他们对学术腐败的袒护,是对学术腐败的变相怂恿。
所以,中国学术腐败在国际上接二连三的曝光,某种意义上也可能是好事,因为国际压力可能有助于有关部门痛下决定,从根本上整治学术腐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