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生应该怎么教?
班上有一位学生的成绩非常的好。全县的质检考试中,他以绝对的优势夺得全县第一名。老师们都认为这个学生很聪明,很自律,是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不过,面对这样的好学生,并不是大家能够想象到的轻松,反而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首先,这个孩子特别的爱动,特别的爱说话。无论是课间,还是课堂,只要有机会,他都会吧唧吧唧的说个不停。他是班级纪律的破坏者。其次,他聪明,很多知识点都早已学会。上课的时候,他习惯自己干自己的事情,几乎没有听课。很多时候,有老师叫他回答问题。他才急急忙忙的翻书,询问同桌老师问什么问题?一个好学生在课堂上不听课,这是一个很坏的榜样。很多老师都认为他已经掌握了知识,没有必要苛求,让他在课堂上随意的支配,从来不管不问。
问题在于这个学生学习很好,老师对于他在课堂上的行为不管不顾,任由他自由的支配。这样的做法对吗?这样的做法对于这个学生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呢?而且学生的家长认为孩子这样做,老师这样的做是对的,毕竟孩子什么都懂了,没有必要浪费时间。我对于这样的行为却不是很赞同。首先,作为教育,效果不仅仅体现在教学成绩,还有其他方面的提升空间。孩子在应试教育上没有问题,并不代表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就已经完美。老师的不管不顾应该是对于这个孩子的一种伤害,一种隐形的伤害,忽视了作为一个孩子应该得到的关注。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同龄人、老师和父母的认可和关注。长期的忽视行为,会让孩子对于自我形成一种错误的评价,不能够中肯的看到自己的不足,也不能够促进自己的成长。其次,孩子的学习习惯养成受到影响。上课就是上课。别人在课堂上认真的听课,你却在课堂上玩,或者干其他的事情。短时间内看不到这种现象背后的隐患,等到这个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体现出真正的伤痕。课堂上听的不止是一种答案,还应该有其他孩子的新的解题方法,新的表述方式……学会倾听,学会学习是一个好学生的最基本的素质。过于自满是一种伤害。课堂上积极的听讲,从老师学生的讲述中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才是应该拥有的。最后,不能够融入到班级的活动。长时间的一个人自我的支配时间,慢慢地的会丧失集体学习的欲望,会在无形种逃避。等到这个孩子遇到挫折之后,他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会让自己持续的低迷。
作为老师,好学生的教育不要停留在知识层面,而应把着力点放在引领孩子,从奋斗的方向,努力的价值,让他们不断的调整,不断的找到努力的新方向。让孩子始终处于一种好学,自律和有方向的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