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三点半,不知怎的、从梦中醒来。我以为是姿势的不舒服,但翻来覆去、辗转反侧之后,还依旧无法继续再次进入梦乡。我知道,是应该给最近的自己来一次很好的对话了。
《一本好书》节目中,蒋方舟作为嘉宾,在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这期舞台剧演绎中,在对天才与市井人之间的思维逻辑不同进行评论时,她说到自己到现在还不敢踏进婚姻里,并不是害怕婚姻中的不幸,而是害怕婚姻太幸福了,就因为太幸福了之后,自己就没法创作了,因为创作一定需要某种愤懑,某种想要表达的欲望、某种冲突和某种痛苦。如果结婚之后太幸福,每天看着婴儿的笑脸,就觉得这辈子就够了,没有什么再创作的欲望。
当时看到这段她说出的观点时,我很认同。但后来再次反复揣摩,发现这也只是站在她当时所处的生活状态来对未知生活的一种假定和设想。创作需要某种愤懑和表达的欲望,这无可厚非。与此同时,也让我想到托尔斯泰一生都在创作、到晚年八十多岁时,还毅然决然的远离安逸的生活,选择离家出走,去到底层平民生活当中进行思索与感悟。对于托尔斯泰最后离开人世,是以八十二岁在逃离幸福家庭的路上去世为结局。这位伟大的老人留在世间的最后一抹行踪和他的死亡,便衍生出种种谜团和传说。那也许在某个层面上来讲,与蒋方舟的观念有点不谋而合。但似乎又可以回到《月亮与六便士》中讨论的话题一样,对同一种事物,不同角色思维有种天壤之别的看法。而作为基层的社会人思维终究还是占决大多数。
我想,类似于艺术家或者作家之类,在我们看来,都或多或少从骨子里带有一定的天才和傻子的秉性。这也许也是电影《阿甘正传》能感动很多人的原因吧。很多时候,我们既需要去面对生活里太多的刺的同时,但还是迫切需要从心底里传来的一股力量作为指引。我们,作为生活中最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的人来说,太高境界是我们望尘莫及的,因为毕竟还是生活在一个社会所认同的轨道上行驶。一旦有些偏离,就会不被理解,说不去在乎他人的眼光与舆论,那毕竟不太现实。不过,这也看与自己的内心如何去调整和平衡的能力。
半夜醒来的第一反应,是去摸索枕边人的位置,那是来自于不确定时间状态下的一种本能寻找安全感的行为。在此时去感受由人身体暖暖的温度传递出来的感觉是美好而幸福的。前段时间,很多文章中提及到婚姻的意义是什么?在文章最后的结论是,在某个深夜醒来,枕边人给你递来的一杯温水,那一杯水价值太贵,贵到无价。这不仅仅是一种习惯,还有多年来的陪伴与了解。这样看似一个很简单的寻常事情,却成为了最好的答案,让人匪夷所思又觉醍醐灌顶。
从最近的两次官宣,很多没有走进婚姻的人都被满屏的爱情所感动不已。但直到昨天上午哈文在微博里的那段文字发出,永失我爱又让无数人感叹生命的难能可贵。回想起一年前的今天,同样是即使生活里发生太多繁琐之事时,都得不断寻求方式来提醒自己生活还有很多幸福的地方,从而再一次拥有力量去面对一地的鸡毛。而这一年里,又发生了太多关于人生的转折之事。很多事情,在一年前来说,不可设想,但对于今天的自己来说,现实就是已经发展了如今。
在回归素简的生活里,只剩下家人和工作最为简单环境下,摒弃一切的杂念,去到生活里感悟来自于生活平常日子里的爱与温情,成为了当下我最饱满的心底和期望。我想我们在自己生活里成长的速度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论处于生活里的哪一个阶段,对于自我成长的反思是何其重要,我们都只是第一次生而为人,也仅仅只是这一次。
去感悟来自于生活的不同境地,不断自我思考、成长,而后爱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