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之一,是元代剧作家王实甫所撰,共五本二十一折,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莹莹的爱情故事,自传世以来,曾被历代统治者一再列为禁毁之书,但结果却更为畅销。明末清初著名书评家金圣叹曾把《西厢记》列为天下才子必读书之一。《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为此书痴迷,虽然在当时算是禁书,但他们在私下津津有味的阅读,林黛玉和贾宝玉在对话中多次引用其中的词句。著名诗人郭沫若誉《西厢记》是有永恒而且普遍生命力的伟大艺术品。《西厢记》为什么会穿越历史的长河成为照亮人们生活的一束光?
一、爱情是灵与肉的完美结合,而不是家族利益的联姻。
崔莺莺出身名门贵族,父亲是崔相国,她又是一位美丽而有才情的少女,年方十九,多才多艺,擅长针线刺绣、诗词书算等样样出众。而张生却是一个家道没落、身份卑微、长相俊朗的书生,他大胆地追求一见钟情的崔莺莺,住在寺庙寻求接近崔莺莺的机会。当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强占崔莺莺,他勇敢地站出来,通过朋友解救了崔莺莺。他和崔莹莹的诗谜传情,尽显他们才华相当。如果说爱情是男女双方情投意合的组合,崔莺莺的外秀内慧,张生的帅气有才,他们互相欣赏,心有灵犀一点通。因此,他们两个的吸引是灵与肉的吸引,他们两个的结合也必将成为灵与肉的完美结合。
郑恒是郑尚书的儿子,崔相国在世时把崔莺莺口头许婚给崔夫人的侄子郑恒,郑家的社会地位和崔家相当,郑恒是一个容貌丑陋,流连于烟花巷柳、依仗门第权势喜好招摇撞骗,没有能力承担家庭责任的青年,崔莺莺不喜欢郑恒,因此无爱情可言,如果他们走进婚姻,必将是家族利益的联姻,崔莺莺仅仅是任父母摆布的一颗家族的棋子,对于古代子女婚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说,崔莺莺是一万个不愿意也没有办法改变的事情。
因此,遇到张生,崔莺莺像抓到了未来生命中的救命稻草,张生是他生命中完美的意中人,这样她就有了不为家族利益而联姻的底气。
网图侵删二、爱情是顺应人生的欲望,而不是为了符合封建的礼教。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为了说明人的“自我实现”的潜能发展趋向,提出了需要层次说,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西厢记》中崔莹莹与张生的大胆勇敢的反叛是马斯洛心理学的一个活生生的故事。十九岁的崔莺莺少女怀春,书生张生青年多情,他们对彼此的欣赏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对彼此的追求是人生理的正常反应,如果在今天是一对被祝福的爱情,但在当时的社会,因为封建礼教的限制,男女授受不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使崔莺莺没有了自己选择爱人的权利。偏偏他遇到父亲以口头许婚的郑恒又是他瞧不上眼的,因此,在遇到张生之后,崔莹莹的潜意识被激发出来,他和张生的超越行为是人性生理的自然发展。当然,有人认为崔莺莺生活不检点,其实,婚姻的仪式或者证书是社会的行为规范,是理性行为,而当时的礼教是不允许她们两人的结合,因此,他们的结合是用人性的自然行为反对反人性的封建礼教,这也是本书历经千年而畅销的原因。
网图侵删三、抗争是为了改变命运,忍让终将尝到苦果。
如果崔莺莺听从母亲的安排,它必将和自己不喜欢的郑恒过一生,等待自己的下半辈子可能就是血与泪的忍辱史。而如果现在和张生一起反叛,虽然他们对抗的是无形的桎梏——封建礼教,但只要她们彼此幸福,他们又妨碍了何人?虽然母亲不同意这门亲事,但只要抗争,还是有希望的。张生用自己解围普救寺来抗争他们的婚事,用秘密的约会来抗争,崔莺莺也用秘密约会回应张生,共同争取自己的爱情,他们肉体的结合是对现实的最大反叛,是对封建礼教的践踏,也许崔莺莺冒着更大的危险,甚至是在与命运赌一把,但崔莺莺抗争虽然不一定会成功,但不抗争就必将尝到苦果,与其忍让尝到苦果,不如飞蛾扑火奋不顾身争取一次。张生为了和崔莺莺的爱情毅然决然踏上科举之路,中了状元,这也是张生为了爱情的奋发图强。张生和崔莹莹的共同抗争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这也是这部杂剧成为经典的原因。
网图侵删任何一部经典作品都是的思想都是超越时代而符合人性的,它像一座指路的明灯,指引着迷茫的人们前进,它像一个路标,指引人们前进的方向,他像一个巨大的火炉,温暖着这寒夜中渴望取暖的人们。
《西厢记》历经千载而更加散发出他迷人的光彩,是这部杂剧对爱情观念超越时代的理解和行动,是人们对张生这个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崔莺莺完美形象的向往。因此,《西厢记》成为穿越历史长河的经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