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说姓和氏,姓和氏现在是一个,又叫姓氏。
话说,原始社会那会儿,大家还没有婚姻的概念,生娃全靠看对眼。但这么着,近亲使然,不得一代不如一代了吗(古人很聪明,早就发现这种情况了。不要说古人了,没有啥智慧文明的动物界都知道这种情况)。
于是有人就想了办法,把一个妈生的娃都打上同一个标签,区分血缘关系,这个标签就是姓。这也是为什么姓是女字旁。
后来虽然过渡到到了父系社会,但是给同一类人打标签这个行为并没有改变,所不同的是,原来是跟着妈性,现在改成了跟着爹姓。爹呢,也就延续了曾经的妈的姓。
于是姓开始打上了部落的标签。也开始和男人的血缘进行了深度的绑定。
随着人口的增多,不可避免的,就有一些人离开现在的部落,去创业生成新的部落,那这种情况就得有个新标签区分一下吧。
这就是是氏,以区分同姓的不同部落。
如果说独立去创业,那就是一一个氏的话,那最后,不就是一个姓贯天下了吗。
也不是,有些独立能力强的,自己去创业,也是可以用一个新姓的。
比如大名鼎鼎的黄帝,就是: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也就是说,黄帝的二十五个儿子中,只有十四个,独立创业成功,有了自己独立的姓。相当于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王国(部落)。而其他的儿子们,应该也有去创业的,但是他们却不是那么独立,他们估计有的就只得得了氏,有的跟着父母或兄弟混,啥也没有。
再通俗一点说就是,有的人牛,就得了高级的封国,比如周朝分封,周公旦,是公爵一级封国,他就相当于独立创了姓。而宋国呢,得了个子爵一级封国,他就是独立了一个氏,宋国呢,就是子姓,宋氏。
比如大名鼎鼎的孔子,就是子姓,孔氏。
夏商以及周朝初期,原始部落的特性还是很强烈的,姓和氏还是分的比较清楚的。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姓氏其实就开始模糊了,主要原因随着人口的增多,部落开始向城镇发展,一些原来生活在底层的百姓也开始进入社会高层,百姓也开始有名字了。再加上人员流动啥的,渐渐的开始乱了。姓和氏就不那么明显了。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的上百个封国,在历史中,不断的有封国被灭掉,被吞并,这些国的后人,开始在原来的封国为姓。还有很多当官的,在官为姓。就这样,春秋战国结束,一下子多出来成千上百的姓氏。
到了秦汉时期,姓和氏就基本上完全融合了,统称为姓氏。有姓有氏的人呢,也是取其中的一个来给自己定一个姓。
我们现在的各种各样的姓氏,大部分是秦汉时期确定下来的。比如我们现在最常见的张、王、李、刘、陈啥的。
只有极少的一小部分是后来又分出来的。
再来说名和字,现在也基本上合二为一了,叫名字。
名和字其实就是一个人的特有的名字标识,名在古代呢,和我们现在的小名基本上是一致的。
主要原因就是古代那会儿特讲究尊卑,长辈和尊者对自己的称呼和平辈晚辈是不能一样的
所以古代娃一般有两个称呼,
一个叫名,就比如诸葛亮,的名就叫亮,用我们现在的理解就是,他的小名就是亮亮,亮呢就是供长辈和尊贵的人称呼。名呢,是三个月的时候取。
另一个叫字,比如孔明,这里孔明就是字,得晚辈和同辈叫,字呢女孩15岁取,男孩20岁的时候取。并且,一般是取字后才考虑成亲,所以那会儿未婚女孩也叫待字闺中。
是这样,长辈对晚辈一般叫名儿。晚辈对长辈或平辈一般叫字。
所以知道为啥在古代对别人指名道姓不礼貌了吧?
现代社会,大部分人也有小名和大名,父辈以上称呼还是多称呼小名,而朋友同事之间则称呼大名。其实和古代也差不多,只不过是在公安局登记的时候,已经不再登记小名了,只是登记我们的大名。现在把姓,氏,名,字,合在了一起,叫姓名,或名字。
最后说一下号,号有别号,谥号等称呼 。
名和字都是正式的称呼,号吗,可自由发挥的空间的就多了。
号分两种:
一、别号,类似今天的笔名,既然和笔名一样,那起的时候,就很随意了,可以取一个,也可以取多个,可以自己取,也可以别人帮着取。当然,也有一些是根据这个人的情况大家起的外号。可以自己根据个人经验、人生理想而起,也可以被人送。比如陆游给自己取了个号放表示思想不受束缚,诸葛亮号卧龙啊,则是别人对他们的评价。
二、谥号,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的称号,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比如岳飞的谥号不中不族,是表扬他忠心不二,勇猛无畏,周幽王的优也是谥号,是在骂幽王误国。但不管哪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的形象和属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