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6
夫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大义】
体道之人崇尚和平,在他们眼中,生命本身的价值高于一切,所以,武力、兵器这些东西在圣人眼中都只是不祥之物,并不能真正地被他们接纳。对于一个君子来说,他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会使用武力。但即使君子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了武力,他们对待武力的态度依然是恬淡的。
战争如果取得了胜利,我们也没有必要过于得意,因为如果我们得意,就表示我们喜欢杀人,毕竟任何一场战争的胜利都是人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一个喜欢杀人,视他人的生命如草芥的人,是不可能得到成功的。
我们常说:“吉事尚左,凶事尚右。”这是因为,左为阳,右为阴,阳主生,阴主杀。所以,打仗的时候,偏将军责任轻,会站在左边,而上将军责任重,会站在右边。这就表示,打仗要像丧礼一样的对待。杀人多了,需当挥泪而哭,如果战争打赢了,也不要过分得意,而是以丧礼的标准来处置和对待。
【心读】
1.
这一章和上一章一样,老子依然在谈用兵和战争。从这一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老子的反战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诸侯与诸侯之间,动不动就为了一己私利而开战,全然不顾老百姓的安危。当时的情形,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老子作为一个人生的彻悟者,自然也是一个极度重视生命价值的人。在他的眼中,无论是衣衫褴褛的乞丐,无论是腰缠万贯的富翁,从生命的角度来说,他们都是平等的,这就叫:“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得道者的眼中,万物没有什么不同,天地也从不偏爱任何一个人。所以,庄子也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2.
在《道德经》第67章中,老子有一句自我概括的话语,他说他自己生活的秘诀在于拥有三样法宝。在这三宝之中,第一个就是“慈”。什么是“慈”,就是对众生无差别的爱以及对生命本身的尊重。
正是在这样的价值观下,老子提出了自己的反战思想。在老子看来,生命是值得被尊重的,因为生命的存在,是其他一切事物得以存在的前提,是其他一切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可是,老子虽然有渴望和平的理想,有尊重生命的观点,但在他活着的那些岁月里,他的理想并没有得到实现,他的观点也并没有被统治者接受。
人生就是如此,有时候,现实和梦想之间,总是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但幸运的是,老子可以把他的理想通过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正如台湾作家林清玄所说的那样:“文学家最美好的事,无非是借着文字,取得了天国的护照。纵使在最纷乱的时代,最混浊的社会,都能自创一片天地。天地间自有花开、鸟鸣、香氛与吟唱。”
我想,老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理想虽然未能在那个纷乱的时代得以实现,但是,他却借着文字本身的魅力,自创了一片名为“道家”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间,我们感受到的是平等的眼光、豁达的胸怀、自由的思想,以及散淡的心境。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17641/e402752b1d354de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