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朋友需要沟通,更需要见面。
TA得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
文 | 笙笙不兮
图 | 网络
01
我一个做自媒体的朋友,曾经讲过一个发生在她朋友圈里的故事。
那时她的公众号刚刚起步,一切运营都靠自己,也没什么粉丝。每次推送一篇文章,阅读量总是少得可怜,所以她经常把链接分享到朋友圈,以此来获得多一点的关注和阅读量。
这本无可厚非。
可是,次数多了,她就从朋友圈的点赞人群中,发现了一个微妙的现象。
她把这些人群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生活中的真正好友,见到她正在推自己的平台,纷纷点赞恭喜,详细询问,当然,转发留言也是少不了的。
第二类,是工作上的泛泛之交,出于礼貌点了个赞,但从文章的阅读数量来看,他们根本没有打开链接。
最后一类,也是最让她感到不可思议的,是那些因为种种原因很熟悉,但又算不上朋友的人。
一开始,他们也会象征性地点个赞,大概意思就是“你发的状态朕已阅”,同样没有点开链接。
后来,等他们逐渐意识到这个公众号是她自己的,就纷纷选择无视了。
巧的是,对他们共同好友发布的朋友圈,这些人依然维持一种手滑点赞的状态,却独独越过她的朋友圈。
这就很值得玩味了。
后来,她的公众号越做越大,不用再每篇都发朋友圈求关注了。
微信里陆续有人跑来问她,你的平台发展这么好,一定赚了很多钱吧?
这些人,大多数是那些曾经越过她的点赞党。
起初她还礼貌应对,后来越来越发现,那些人无非出于一种嫉妒心理。
他们一边假模假式地巴结自己,一边暗中盯着她的一举一动,不放过每一次可以奚落她的机会。
她一度很难过,不明白自己究竟哪一点招惹了大家。
后来,她在一个做直播的朋友那里,听到了相似的抱怨。
那时她才意识到,有些人见不得别人好,这句话是不准确的。
他们依然渴望结识优秀的人,那会令他们感到荣耀。
他们只是见不得,那些原本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忽然有天冲出了平庸。
现在,她只保留了一小部分人的朋友圈,其余全部屏蔽。
因为,“我不稀罕他们的点赞”。
02
说到点赞,我朋友圈里也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堪称“点赞狂魔”。
无论是谁,发了什么状态,都会第一时间送上爱的点赞,抢占点赞排位第一名。
有趣的是,我与这几位好友,几乎一年也不会说上一句话。
有一次,一个新来的实习生吞吞吐吐地找我聊天,原来她想要一份全部门同事的微信名单,这样她就可以给他们的朋友圈状态点赞了。
我没说什么,把她拉到了工作群。不出意外,我朋友圈里的点赞狂魔,又多了一个人。
前两天,小姑娘忽然在微信里找我聊天,语气十分沮丧。
原来,今年过年,她给每个人都发了新年祝福信息,然后几乎一整天都在刷朋友圈,生怕错过任何一位好友发布的状态。
“可是,回复我的人并不多。”
微信里,她发了一个难过的表情。
“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
我能想象,她在屏幕那头点赞的样子。
小心翼翼,兢兢业业,带着渴望被人重视的期待。
可是我不知道,该怎样点醒她,在职场中,靠点赞刷出的存在感是不被鼓励的。
点得多了,别人就会认为理所应当。偶尔漏下,反而会遭不满。
最主要的问题是,因为她的身份、地位和能力,尚不足以让人重视她的点赞。
费心费力想要迎合所有人,却忘记了,因为这种迎合之心,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社交关系中的弱势,也就不会有人拿你的迎合当回事。
存在感很重要,但我们要让它变得更有价值。
这种浅尝辄止的交情,一旦一方不出现,立即就会被人遗忘。
03
渴望拥有良好的社交并没有错。
可是,深社交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多止步于手机屏幕的两端。
这种状态是很可怕的。
雪莉 · 特克曾经在TED做了一篇名为《保持联系却依旧孤单》的演讲。
在演讲中,她用“我分享,故我在”的描述来定义现代人新的生活方式。
这种方式的问题在于,“如果我们跟别人断了联系,我们就感觉不再是自己了。我们几乎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了。”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如此看重朋友圈点赞的原因吧。
因为他们渴望被人看见。
可是这种“看见”,不是友情。
它太脆弱了。
电影《心灵捕手》中,混混青年查克与问题天才威尔的友情,曾一度令我感慨不已。
查克从不否认他们的友情,只是他始终认为,威尔拥有别人都没有的天赋。
所以他总是连骂带鄙视地告诉威尔,你不应该和我过一样的生活,浑浑噩噩过一生。
他曾对威尔说过这样一番话:
“我每天到你家接你,我们出去喝酒笑闹,那很棒。但我一天中最棒的时刻,只有十秒。”
“从停车到你家门口,每次我敲门,都希望你不在了,不说再见,什么都没有,你就走了。”
“我懂得不多,但这我很清楚。”
真正的朋友,不会见不得你好的。
他会希望你尽早脱离现有的状态,达到应有的高度。
哪怕这个高度,是他一辈子也无法攀越的山峰,可他依然会由衷为你高兴。
文初提到的那个朋友,一路走来,身边其实并不缺少鼓励和陪伴。
所以她最后才会那么潇洒,从伪好友的朋友圈里消失。
舍不得放弃点赞之交的那些人,大多是孤独的。
他们宁愿抓住这点微薄的关注,也不愿活成一个被孤立、被遗忘的个体。
04
刚工作时,我也是这样的人。
担心自己不被关注,努力想要去迎合他人,聊什么都好好好,有异议也不敢提。
可是依旧被人无视,好像被集体的圈子锁在门外。
后来,我开始学着用业绩说话。
插科打诨谁都可以,但能力是分高下的。
当我完成了一项优秀的工作,沟通就显得容易不少。
我不再小心翼翼去攀谈,也不会刻意给谁毫无意义的朋友圈留言点赞。
可是我逐渐找到了曾经分外渴求的一种感觉:
存在感。
忘了在哪看过一篇有关社交的文章,作者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她说:
“很多时候,我们回复和点赞,并不会看状态的内容,而是取决于发状态的人是谁。”
这个被点赞的人,要么是你的家人朋友,要么是你想要结交的人,又或者,他只是你的领导。
可是,愿意为你长久点赞的那个人,一定在现实中与你私交甚好。
就像我对待同学会一向比较抗拒,因为关系好的,从未断了联系;
关系一般的,同学会上见一面,也大多止步于此,更别说还有种种虚荣炫耀与攀比的心理存在;
而还有些自认为混得不好的,往往都不敢在同学会上露面。
不过一场聚会,暴露的种种心机之深,令人汗颜。
朋友圈也是如此。
真正的朋友,不是靠几个无关痛痒的点赞,就能换来的。
你们得拥有共同的三观,共同的经历,以及随时可以煲电话粥的共同回忆。
这些,都不是能从扁平化的手机屏幕中获得的。
真正的朋友需要沟通,更需要见面。
TA得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
你开心了,TA会跟你一起傻笑;你难过了,TA会与你一起大骂这个狗日的社会;你膨胀了,TA会冷不丁泼你一头冷水骂道:醒醒吧,你离想象的那个自己还差得远呢。
至于那个越来越乌烟瘴气的朋友圈,别太在意,隔着一面屏幕,谁都可以七十二变。
看开了,也就释然了。
- 完 -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第49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