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开夹门关的面纱》第一篇:古铜色的皮肤
第三章 军镇属制更迭
第一节
《史记》、《五帝本记第一》、《夏本记第二》、《后汉书》《二十四史》、《三国志》、《中国佛教史》、《大正藏》载:公元前316年,常頞在“洞上”关口,修建关口城楼。从关口城楼至铁碑寺修筑东西长约一千米的城墙,在麻柳树设大将军府、兵营,夹门关初具军镇规模。
公元前313年,秦惠文王的儿子,蜀侯公子通置办盐铁业,在夹门关打造兵器,禁止夷人习武,在夹门关实行了洞里一土地,十户一把刀的管制。公元前209年,灵关道之都尉府迁麻柳树,设“严道府衙”(今人称老衙门),在衙门口竖剑南道成都府谕碑,在观音崖绝壁书写“西川严道”四字,隶书,每个字约1米五大。废苛政实施安抚,个人通商不收赋税。发展蚕桑、开垦农田、屯积军粮、招收壮丁,煮盐、冶铜、炼铁、造兵器。夹门关的月圆弯刀、钩形关刀和人面竹杖,倍受西域及西、南亚各国人民的青睐。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35年即汉武帝建元六年,青海、西藏佛教徒以密宗传教方式进入中原,摩诃在成都及蜀西各地占庙、设堂、建佛院;设“金鸡关”、“镇西山关”、“玉林(垒)关”、“灵关”、“青龙关”、“严道关”。“严道关”即今“夹门关”,辖地至今芦山县的武家山。夹门关军镇规模扩大,成为远近闻名的兵戌重镇。
公元前128年,司马相如和王然带领夹门关人民,在观音崖修建竹索桥,在双土地修建桥凳子和平桥。笮门洞人家户增加到300多户,街长达到了半里。
113年羌人造反进入夹门关;147年殷熲率军数次进入,夹门关划归芦山汉嘉治理。220年马超在麻柳树设大将军行署。221年即蜀汉章武元年,夹门关设夷狄招讨使府即都尉府;222年即蜀汉章武二年,夹门关设平西侯府,夷狄招讨使府即都师都尉府;黄元在香严寺设大本营,陈曶坐镇将军衙门,夹门关复归临邛郡治理。235年即蜀汉建兴十三年,撤汉嘉府为芦山县,夹门关设六蕃招讨使府。366年香严寺开始造佛像,471年,达舍耶到香严寺、铁碑寺设台颂经。486年香崖寺便正名为香严寺。553年即西魏元钦二年,置蒙山群,修葺笮门洞老街驿店,新修长川乡水码头长顺街、大南乡南水码头新街,即兴顺号盐商码头和南丝路终点码头。夹门关军镇逐渐向集镇、市镇演化。581香严寺刻石接引佛,观音崖造12龛摩崖像。每龛造像都是相对独立的故事。12龛摩崖造像总长29米,从观音崖中部起一直到滴水崖。道、佛、儒共存共荣,夹门关被人称为“洞天福地”。
604年即隋朝大业三年,废严道县立火井县。夹门关在隋初隶邛州,后隶雅安临邛群。618年即唐高祖武德元年,恢复夹门关严道县。785年即唐德宗贞21年,废严道县归临邛,六番招讨使府西移天全金鸡关,夹门关设置巡检司。805年即唐德宗贞元21年,在古属夹门关地界设“紫金关”。
1465年以前的巡检司衙门和1736年以后火井县移来的巡检司衙门,计271年的时间,均设在长川乡李巷子。1645年冬张献忠部将冯一鸣、狄三品、邛州府正堂王复臣下令烧了长顺街、炸毁香严寺藏经楼和舍利塔,在香严寺戒律院焚烧和屠杀了千余名和尚。1694年建庆元桥。1782—1850年间,《刘十氏打叉》问世,夹门关被人叫作“菩萨镇”。1851年建永寿桥。1860年3—9月,李永和、蓝朝鼎、何崇政、邓云肖、郑子明等,在香严寺设立指挥部。1909年杨生始建万福桥。1911年6—9月,杨吉庵、郑显显、高炳清组织300多人的同志军,同清政府武装势力展开斗争。
1912年7月,四川军政府总督严昌衡(硕权)派兵西征,川军第四师师长刘成勋(禹九)驻军雅安,由师军队代管地方政务,夹门关成为师管区,辖五家口、朱场、秦场、赵营、乾溪沟、太和场、三角堰、鱼戏河、镇西山、高兴场、高何场、凤凰场、三河场、倒座庙、廖场。1913年2月26日,废除府、厅、州建制,设省、道、县,夹门关属上川南道。1915年11月26日,实行100户设甲,5甲设保。废文台里、文八甲,夹门关属地范围缩小。三角堰、太和、夹门洞乡合为一体称文台保。1927年—1933年,刘文辉24军打败,刘成勋入驻雅安,一切政务照旧,向老百姓征收烟厘金税。
1933年—1934年,邓锡侯28军主政雅安一切政务,税收依旧。1940年蒋介石代行四川省主席,在古儿山顶亲自重新划割出大南乡、长川乡辖地,夹门洞乡归大南乡,管辖今南岸、王营、韩坪、杨弯等村;长川乡管辖今麻柳树、北岸、二龙、草池等村。
第二节
盛唐时期,著名道士、相术大师袁天罡在“老衙门”任县令,竖《平西候安民抚谕碑》、《西川严道县安民抚尉碑》。这两通碑和小古儿山的《蜀道(修葺)碑》一起,是夹门关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道碑。
《平西候安民抚谕碑》碑文和观音崖右边崖上的“西川严道”四个大字,由陈寿亲书。《西川严道县安民抚尉碑》,又叫《扶胡碑》,由大唐国太史令代天巡狩,西番都护使灵道校尉、严道县正堂袁天罡撰写。《蜀道(修葺)碑》由大清四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使巡检司、钦加二品顶带赏赐花翎四川分巡建昌兵备道署理盐茶道、建南使者黄敕即黄云鹄题写。
关于夹门关设严道县,袁天罡任县令的事,史书中很少提及,邛崃志书也只提及袁天罡在火井任县令的事。是不是史书没有记载的事情,就是不存在的事了呢?
关于严道县的叙述,史书、字典、词典、以及一些县志是这样记叙的:古县名,现在的荥经县。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雅安市中部,是古代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荥经县志》曰:秦惠文王更元之十三年(前312年)置县名严道,站所在今六合乡古城村。唐武德三年(620年)改置荥经县,站所在今严道镇。另有记叙如下:
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惠王封樗里疾为首任县令于严道号“严君”,乃设县,隶于蜀国守。昭襄王22年(前285年)除蜀国,置蜀郡,严道隶之。王莽“新”朝时(公元9年--23年)县名改称“严治”。安帝延光元年(122年)改蜀郡西都尉为蜀郡属国,县隶之,即益州“蜀郡属国”严道县。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东晋灭成汉后,未治及汉嘉郡地区,县名多废,为豪强“土主”自治。至553年西魏时,县境政权荒废。西魏县境隶于废帝二(553年)所设之邛州--蒙山郡--始阳县,治所拟今雅安市多营坪。隋朝开皇三年(583年)始阳县被撤销。
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罢总管府及州,合邛、雅、登三州,置临邛郡。改始阳县为严道县,为临邛郡治,治所在今雅安市苍坪山,县境即属严道县。
秦在原蜀国的西南边最初就只设有一个严道县,因此严道县的范围是相当大的。据《元和郡县志》,现在青衣江流域的几个县都是秦的严道地。《南史·刘悛传》说青衣江的左侧也是秦的严道地,这样,就当包括当今洪雅一带。因此,秦的严道县的东境,应较今雅安市的东境(注:夹门关地区)为大。
在秦灭蜀前,今天天全境,荥经的西部和泸定一带是徙国,今宝兴全境及芦山北部是青衣羌国,他们原都是开明蜀国的附庸。秦灭蜀以后即便不直接占领,也应使其附属,而为秦间接统治,所以当是严道县范围,这就是为什么要修“五尺道”的原因:便于掌控和统治。
公元前285年,蜀守张若又“取笮及其江南地”,即今的石棉、汉源,并西及雅砻流域。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这些地方“秦尝通为郡县”。在既已占领而尚未设新治前,也在严道范围内。
秦时严道县除了今整个雅安市外,东边可至今名山以东(注:夹门关地区)。包括今洪雅的全部或大部,西边还包括今泸定、康定、雅江、九龙一带。秦在今大相岭以南和大渡河以西设治后,严道县的辖区就限于大相岭以北的青衣江流域和今泸定一带。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徙国,设徙县郡,乃除去今天全。于是严道县的辖区仅今荥经及雅安市的青衣江以南部份。这个辖区历经东汉、蜀汉、西晋、成汉未变动。即自公元前111年至公元347年,一共保持了458年。
严道县的治所,自秦至成汉,一直在今荥经古城坪。严道遗址尚存。1795年荥经第59任县令李元火,称严道古城为烟雨之地,并作诗一首:《古城烟雨》五月渡泸难待,指画孤城为界。风雨八阵人难解,陌纬阡交如蟹。我来吊惟空砦。泪频洒,烟云一派深如海。诸葛大名还在。1980年7月,荥经县严道古城遗址被列为四川省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荥经县志》看出,从王莽“新”朝时(公元9年--23年)到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始阳县为严道县。这598年的时间,严道县就在史书、字典、词典和《荥经县志》里,成为“县名改称‘严治’”或“县名多废”,或“为豪强‘土主’自治”,或“始阳县”了,直到598年后的607年,才“改始阳县为严道县,为临邛郡治,治所在今雅安市苍坪山,县境即属严道县。”
从“公元553年,即西魏元钦二年,置蒙山群,夹门关设严道县”至“公元785年,即唐德宗贞21年,废严道县归临邛”,说明“严道县”这个县名,并没有在这598年的时间里消失,只是没有在“荥经”存在而已。这样问题又出来了:
问题一:夹门关只存在“严道县”65年,那么从公元9年至公元553年,这544年的时间里,“严道县”在哪里呢?
问题二:雅安荥经从“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始阳县为严道县”,而夹门关在“公元785年,即唐德宗贞21年,废严道县归临邛”,这就有了178年的重合时间。一个“严道县”怎么可能既在荥经又在夹门关存在178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