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观历史文化流传的一大共性:本质理义大同小异。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舍尔灵龟,观我朵颐”
1:出自元代高明《琵琶行》
2:出自《易经》
两种语言表达形式,大同小异,本质义理相通。都是舍得之间,往复循环表达内心想要抒发的情感,侧面反应了人的内心共性,总认为最好的,永远是别人,最好的在未拥有的未知里。
同样,两句名言间接的肯定了,这种思维模式是错误的。
每个人都是一个单独体,又是一种共同体。在不同时期环境中,又产生了不同的两种对错思想。用一个词语表示:“裂变”。
……
有些话,看似简单,看似抒情,实则在侧面告诉我们,事物运行的本质规则。
又如:量子力学,终极阐述了世间万物的规则,以随机性出现。但,当我们知道了随机性后,又是错误的。
为什么?
因为,当我们认为的事,我们认可的理,它们还反应了其他。在不同时期,环境下,它们反应出的侧重点不同。
用道德经一句话形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