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充分认识人性,不要轻易去考验人性,疏导好它;在此基础上,再勤于思考、时常反思,那么理性便会占据上风。”
01
—
最近几年都在做管理相关的工作。
我发现,管理的本质其实是管理人性,特别是那些管理做得好的人,往往对人性都有着深刻的理解。
而且我也发现,人性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往往都是伪装不来的,总能如实反映出真正的自我。
就比如说,你要让我现在去读一本有深度的书籍,你让我马上去解决一个棘手的难题,我是一万个不愿意。
我只想在下午的阳光里,躺在一个舒服的沙发上,拿着手机刷短视频。
因为,不动手、不动脑、不读书、不思考,才让我觉得最舒服。
所以,你会发现,有些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敢接受新挑战,不愿意离开舒适区。
其本质上,都有可能是人的本性在起反作用。
02
—
还有,我一直说,遇到争执,要换位思考、要发挥同理心。
但这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极难。
因为,从人性上就存在着障碍:
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们总会在潜意识中防止别人对自己进行贬低或者否定。要让自己站到他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就是件反人性的事情。
而且,一旦涉及立场问题,自我保护的红线就一定会被触碰:
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好,但还是要去这样做;明明知道这样办才行,但自己就是办不到。
所谓的理性在“以自我为中心、趋利避害”的人性面前,可能根本就毫无还手之力。
03
—
有了以上的思考,我给自己的要求是:
充分认识人性,不要轻易去考验人性,疏导好它;在此基础上,再勤于思考、时常反思,那么理性便会占据上风。
就比如说,我一直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强烈人生目标感和边界感的人。
因为,我觉得目标和边界,不仅仅是做事的逻辑与方法,更是能帮我疏导人性中的“懒惰”和“贪婪”。
正是在目标的指引下,我才会保持专注,并且每天都会有很多思考,“我应该把这些思考都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观点,说不定对别人也有价值?”
也正是目标感的存在,让我积极尝试着从工作生活中不断去构思、取材、加工与输出...
而边界呢,会让我进行取舍:找出哪些什么事根本不必做,只让重要的事情出现在待办清单上,避免同时做很多事情...
这些都让我的大脑中有了明确的指令,让自己卸下了“压力”,让自己轻装上阵。
04
—
最后,总结一下:
人和人之间的认知差距,不只是知识与思维方式的差距,还在于对人性的理解与处理方式的不同。
有些人训练自己的“反天性能力”,可能会单纯依靠意志力。
这一定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单纯地依靠意志力就是件非常痛苦的事。
但如果我能站在人性的角度思考问题,那么我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自律、长期主义、延迟享受,甚至是管理,无非就是主动或被动克服人性的过程。
如果我对人性一无所知,总是妄图通过强制或回避的方法来对待它,结果必定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
但如果能正视它、看清它、并合理分配欲望,那么,工作生活将会更加有效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