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武志红的心理学-第三章-关系

武志红的心理学-第三章-关系

作者: 杨杨897 | 来源:发表于2018-05-28 10:54 被阅读0次

    第三章  关系

    一、关系即命运

    (一)预告:关系即命运

    1.命运,就是你遇见了谁。

    2.看任何一个关于人的问题,都试着把这个问题,放到关系的框架里去思考:这个人这样做,是在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

    3.留言:你选择和谁在一起,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

    4.留言:遇见即命运。

    (二)关系01-性格是你的内在关系模式

    1.性格,是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这是对客体关系理论的概括性表达。

    2.客体关系理论:精神分析发展的第二阶段:

    (1)性格,在关系中形成。

    (2)性格,在关系中展现。

    (3)性格,在关系中改变。

    3.对任何人而言,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主体,那就是你自己。当你发起一个动力时,你这个动力必要指向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客体。客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不过比较多的是指向一些所渴望的人,也就是你的意愿、情感、行为所指向的人。

    4.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一个人和他最初的重要客体构建的关系,会内化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内在的关系模式,这就是性格,人格或者自我。

    5.性格在关系中体现:一个人在新的关系中,总是寻求将他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这个新的关系中,想把它变成符合他内在关系模式的关系。

    这就意味着,父母等养育者如何对你,会导致你不断重复构建类似的关系模式,这就构成了命运。

    6.通过一个人想当下建立什么样的关系,你可以看到这个人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模式。

    7.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1)重点:放在3-6岁的俄狄浦斯期,重视是孩子和父母的三元关系。

    (2)客体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的第二阶段。重点是放在3岁前的母亲和孩子的二元关系上。认为这个阶段父亲对孩子的直接影响力不大,父亲的价值是给妻子提供支持。

    (3)第三阶段:自体心理学,重点放在孩子身上,研究的是孩子的一元关系。

    (4)自恋:被视为一种基本的、不可或缺的人性动力。

    (三)关系02-认识关系秘诀的第三只眼

    1. 精神分析术语:均匀悬浮注意,意思是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一直要有第三只眼。

    2. 来访者试图和咨询师构建的关系,再现了来访者内心的关系模式、他童年时和家人的关系模式,以及他现在和别人构建的关系模式。这种对应关系,常常像尺子一样精确。而当我们没有意识到它时,它就像有着命运一样的力量。

    3. 必须经过一段放“毒”的过程,孩子才会柔软下来。

    4. 原生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命运原型。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开是有了一定的自由。

    (四)关系03-如何构建健康的关系

    1. 描绘性格的词汇,如自卑、自信,我们很容易理解为某个人的特质,实际上,他们表达的都是关系。要借助关系的框架才能准确理解他们。

    2. 自信:是内在父母相信内在小孩,不存在A相信A的问题。

    3.倔强:就是你又不爱我,凭什么让我听你的。

    4. 任何一个用来描绘性格的词汇,都可以放到关系的框架去理解。

    5.事实和情绪:人与人谈话时,必然在传递两个信息:事实和情绪。所以我们要辨析,对方传递的客观事实是什么?传递的主观情绪是什么?客观事实要尊重,谬误要驳回;主管情绪要共情,垃圾情绪要驳回或化解。

    6. 基本平等的关系,才是最舒服的。无论是被尊崇还是被贬低,都会感觉不自在。

    7. 当双方的互动太有问题时,可以从观点之争中跳出来,“抄后路”,也就是点出对方互动中的心理逻辑,点破他试图构建的内在关系模式,这就是“破”。

    8. 尊重事实,化解情绪,转而去构建平等的关系模式,这是“立”。

    9. 回复:父母的素质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五)问答:再怎么努力,伤害也不可避免

    1. 问题:我知道了这些,可还是不知道怎样去改变命运,如何去疗愈自己?

    武志红答:如果是一个喜欢灌输知识的老师,那我可能就要绞尽脑汁去思考如何解答问题了。如果我是一个喜欢启发学生的老师,我可能会反问:如果这个问题留给你自己解答,你认为该如何解答?

    如果形成了从“关系”角度看问题的意识后,我的思考是:

    我感觉到的焦虑,是提问的用户传递给我的,借着这份焦虑感,用户和我之间建立了这样一种关系-“焦虑的提问者”和“无所不能的老师”。

    如果我能直接回答问题,就证明了我的无所不能,这时就有高级别的自恋满足。

    如果我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我就会感觉“我是无能的”,于是有了自恋挫败感。

    2.性格在6岁前定型,并不是不可以改变。

    3. 纵使你再努力,你还是不可避免地会伤害到别人。

    (六)课外加餐:吃的隐喻。

    1.因为意识、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有了语言能力后,才有了思维,才有了意识。

    2.当孩子还没有语言能力时,所发生的的一切,都容易停留在潜意识层面,而难以进入意识。

    3.当哀伤表达的足够时,就可以不再固着在这个时期的哀伤上了。

    二、关系,就是一切

    (一)预告:关系,就是一切

    1.你在,所以我存在。

    2.问题:你体验过忘我的爱么?

    3.调查:这辈子你和谁的遇见让你印象最深刻?这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二)关系04-你存在所以我存在

    1.最大的心愿,希望一双爱的眼睛,能看到他们的一举一动。

    2.I see you 。我看见你了,看见,就是爱。

    3.没有“你”这个镜子的存在,也就没有“我”。

    4.父母,要做孩子的镜子,咨询师要做来访者的镜子,爱人,要做彼此的镜子。

    5.观察别人的呼吸,与对方同频,这比较难。

    6.家长对孩子做不到同频,惧怕爱,惧怕看见,惧怕和孩子一起同频共振时的美好感受。

    7.妈妈是孩子的第一面镜子,心理咨询师要做来访者平滑的镜子。

    8.看见别人的技巧:和对方同频呼吸,简单回应对方的感受。

    (三)关系05-你真能保守一个秘密码?

    1.你存在,所以我存在,你应该指的是上帝,而不是脆弱级别的“你”的看见和谅解,应该是上帝级别的看见和谅解。

    2.基督教的牧师们就担任了这样的角色,聆听一个一个脆弱的人呢的忏悔。

    3.仇恨或或者连环杀手,我希望被这个世界看见。

    4.我们在孤独中沉思,在孤独中汲取力量,在孤独中成长,但最后,我认为,我们必然会渴望把自己在孤独中获得的一切都说给别人听。

    5.人都希望被看见,这同样是一种极为本质的需求。

    6.追逐名声和影响力,也是期待被看见。自恋需求和被看见的需求,都是极为根本的,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没有,那很有可能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

    (四)关系06-心灵感应与深度同频

    1.深度的心灵感应,意味着绝对的同频。

    2.原始母爱贯注。

    3.当爱发生时,自我就可以被放下了。所以说,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

    (五)关系07-全神贯注时,感应就会发生

    1.任何关系中,如果两个人之间能有全神贯注的状态,就可能建立起高质量的关系。

    (六)问答:“失去自我的迷恋”和“忘我的爱”

    1.忘我的爱是关系双方的自我都消失了,这个时候,我的本真遇到了你的本真,自我虽然消失了,但却有了真正的存在感。

    三、预告:我与你,我与它

    (一)预告:我与你,我与它

    1.真正决定一个人存在的东西,不是“我思”,也不是与自我对立的种种客体,而是他自己与世界上各种存在物和事件发生关系的方式。

    2.当我把你看作是实现我的目标的工具和对象的时候,关系就是“我与它”,当我放下了我的预期和目标,而与你相遇,这时的关系就是“我和你”。

    (二)关系08-世界的本质,是关系

    1.马丁.布伯的哲学-关系本体论。

    2.当我放下了我的预判和期待,带着我的全部本真和你的本真相遇时,这时就构建了“我和你”的关系。

    3.我认为最好的关系是:我没有失去我的主体性,你也没有失去你的主体性,我们的确不断试着把彼此弄为“它”。但在关系的 (三)关系09-珍惜规则与权利规则

    1.世界分为两个部分,以工作关系为核心的社会领域,以亲密关系为核心的私人领域。

    2.社会领域的规则是权利规则,目的是争夺谁说了算。私人领域的规则是珍惜规则,也就是我尊重你的本真。

    3.珍惜规则,实际就是“我和你”的关系。我别说控制你,甚至都不忍将我的各种知识和本领使用在你身上。我只想让那个带着本心的我,和你的本真相遇。

    4.只有珍惜规则,才能构建爱,才能让你碰触到你的本真,和人性的本真,乃至世界的本真。

    (四)关系10-关系怎样疗愈一个人

    1.关系和自我的矛盾,关系是滋养着你,还是损耗着你。

    2.罗杰斯将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咨询关系,视为治疗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咨询师的技术。

    3.罗杰斯: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4.罗杰斯:构建咨询关系三原则:真诚,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

    5.真诚意味着,我所说的,和我所想的是一致的。

    我所想的,和我所体验的是一致的。

    前半部分容易,不骗别人就好;后半部分极难,因为要做到意识和潜意识的一致。

    5. 共情: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对方的感受。

    6. 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是无条件的爱。

    7. 越是高质量的治疗关系,越能让一个人安全、自然、无防御的呈现自己、而这个人也就越能接受自己的种种体验,治疗就越可能成功。成功的定义,就是帮助来访者更好的成为自己。

    8.机体评价过程,即内部评价体系。

    9.罗杰斯说:体验就是一个人的“我”。

    (五)关系11-天才,和情商有仇

    1.情商高的人,太会老驴比人,这是自我就受限了。

    2.而情商低时,意味着把比别人放到了一边,这是就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了。

    3.人际关系能力太强的人,可能在关系中,沦为“它”的时候太多了。

    4.像乔布斯一样的成功,或许是因为这份无情,受这份无情力量的推动,他们只有做事的道理:我竖立了一个深居使命感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无情。而且,我的无情是针对所有人,也包括我自己。

    5.有使命感的目标,是来自自我2,而做事情时的无情,也是自我2在发挥作用。所以他们无情时看似绝对以自己为中心,但他们自己,其实也是以这个有使命感的目标为中心,因为也是放下了自恋。

    (六)问答:“我”与“你”的关系,难以一蹴而就

    1.我与它”也没有那么不好。不过我希望这些知识,可以起到破解我们头脑与心灵障碍的作用,最终帮助到你,更好进入到“我与你”的关系。

    2.“它”是实现目标的工具和手段,而“你”,就是生命。这其中的差别,就好像恋爱中,你把对方当做征服对象,和你与对方全然相爱,差别是巨大的。

    (七)直播回顾:练就人际关系的火眼金睛

    1.人际关系中,我们不仅要看到人际关系的迷雾,还要看到治愈性关系的存在。

    2.投射和认同

    3.投射:就是把内在的关系模式投射到当下关系模式。有时候别人感受到的东西是我投射给他的。

    4.对方跟你玩权利关系的时候,要给对方怼回去,对方就会收敛。如果一直使用珍惜规则,对他一直使用权利规则,他会变本加厉的。

    5.我们需要关系的辅佐,在关系中才能成为你自己。

    四、拥抱你人格的对立面

    (一)预告,拥抱你人格的对立面

    1.心理学的两句话:(1)从关系的角度看问题。(2)世界是相反的。

    2.荣格的“人格与阴影”。每个人都有一个外显的人格,而和这个人格对立的那些东西,就是“阴影”。他们藏在潜意识的深处,甚至可以说是怎么努力都难以触及的地方。

    3.形容自己的10个词

    1热情,2善良,3多思,4勤奋,5规矩,6独立,7热心,8团队精神、9贪心,10好奇。

    (二)关系12-“好我”和“坏我”

    1.严重不敢呈现的部分,是被压抑到潜意识深处,成为意识不能碰触到的部分。

    2.当一个人的意识,和自我的一部分特质彻底失去联系时,这个人就会受潜意识的支配,去接近一个明显具备这一特质的人,通过和这个人联系,而去碰触自己内心的这一部分。

    3.问题不是仅仅发生在“你”身上,也不仅仅是发生在“我”身上,而是发生在“我和你”之间。

    4.A的极致,可能带来-A的极致。

    (三)关系13-你既可以A也可以-A。

    1.中国式好人,善良忍让的同时,是被动、消积和封闭的。

    2.人们通常认为,恋爱时为了追求幸福和快乐,但是,恋爱甚至人生的更大动力,是最求人性上的圆满。

    (四)关系14-正能量和负能量

    1.曾奇峰老师说:谦虚会让人猥琐。越谦虚,越猥琐。谦虚到骨子里,就猥琐到骨子里。

    2.因为,谦虚并非是人的本性,自大、骄傲和自恋才是。

    3.自恋、性和攻击性。涉及到人类本性的东西,当你视为是好的,并且坦荡的去追求时,就会有一种感染力,一种魅力。而如果你将它视为坏的,但还是忍不住要去追求是,这时就容易有一股猥琐劲。

    4.如何安全的释放来访者的攻击性,让来访者由衷的体会到攻击性是好的。然后来访者的攻击性,就变成了“好的”生命里,如热情。而当来访者压抑攻击性时,就是将攻击性视为坏的了。

    5.一直无情的分析自己,当他能懂得自己的故事后,他就能懂得别人的故事了。

    6.那些能直接展现自恋、性和攻击性这三种能量的人,他们是容易有争议的,但也容易有热情、创造力、魅力等生命里的各种表现。

    (五)简餐:发现问题行为背后的积极动力

    1.表面行为或有好坏,但背后的动力没有欠缺。

    2.帮助来访者优雅的表达自己。

    3.当他们能坦然接受它的存在,并将它视为好的,他们的行为就可以是坦荡的、可爱的了。

    4.许多行为从表面上看有问题,但这个行为背后的动力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们在表达这个动力时被局限了。咨询师的一种重要工作就是帮助来访者找到更好的表达方式,可以优雅的表达这个藏在行为背后的动力。

    5.这和经典的行为主义路线完全是两条路线。经典的行为主义路线是鼓励所谓“好”的行为,而惩罚所谓“坏”的行为,以此起到塑造人的行为的目的。但艾瑞克森流派是直接找到所谓“坏”行为背后的动力,把它视为好的,然后找到好的表达方式。

    6.问题行为背后都有积极动力。

    7.步骤:1.1看到一个问题行为。1.2找到问题行为背后的动力;1.3学习用好的方式去表达这份动力。

    8.被动攻击:就是说在关系中,你不能用主动的方式表达你的愤怒,于是用了被动的方式去表达。被动的方式,就是不配合的方式。

    (六)问答:拥抱完整的自己

    1.意识和潜意识和一的话,人就开悟了。

    2.意识,就是我愿意接受的心灵内容。而潜意识,就是我不愿意接受的心灵内容。对于前者,“我”认为是对的、好的、可以呈现的;而对于后者,“我”认为是错的、坏的、不可以呈现的。所以意识和潜意识必然是对立的。

    3.当你发自内心的想干一件事时,这时意识和潜意识就是同意的了,而这时就没有潜意识的说法了,以为都处于意识层面。做真自我,自然也是意识和潜意识和一。

    4.开悟就是全意识权状态,就是你能觉知道到一切体验,不再排斥任何体验,并且这时的自我、语言和思维都会消失,因为不需要了。

    5.我觉得精神分析治疗就是不断的把人的潜意识“意识化”的过程。

    6.王阳明:天理即人欲,人欲即天理。

    7.在体验和觉知上,去体验和觉知一切;在行为上,选择对比人好,不去伤害别人。从终极意义上,觉知就是光,当能觉知到自己内心的一切体验时,就意味着全然照亮了自己的内心。

    五、一元、二元和三元关系

    (一)预告:一元、二元和三元关系。

    1.心灵是内在的事,关系,是外在的事。你拥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去构建什么样的关系;你构建了什么样的关系,可以反观出你的心灵。

    2.人必须把心灵,投射在外在关系上。这样一来,外在关系就像屏幕一样,投射出了一个人心灵的样子。通过这个投射,一个人才能看到它的心灵,并在关系中修炼自己。

    (二)关系15-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1.在完全黑暗、不能动弹的房间里,人的内在心灵会陷入彻底的幻想状态,没有任何外在事物和你互动,特别是没有人,于是你内心的一切,都找不到可以投射、嫁祸和归罪的对象,然后黑暗本身会成为一个空无的屏幕,接受你的一切投射。

    2.对婴儿来说,没有关系的互动,他们会死掉。

    3.只有人性化的人际关系互动,才能让一个人体验到自己是人。

    4.对于哺乳动物而言,身体碰触,是比奶水养育还要重要的事物。

    5.爱的存在有触摸、运动和玩耍三个变量。

    6.回应,就是光。

    7.老子说“复归于婴儿”。婴儿的世界,只有“一”。修行的最高境界“合一”。自己和世界完全合二为一。

    8.婴儿的“一”是心灵的原始状态。只不过,这种原始状态时混沌的、脆弱的、未分化的,婴儿需要在和母亲等抚育者的互动中,逐渐发展出一个清晰的、坚韧的、复杂的心灵。

    (三)关系16-从一元关系到三元关系

    1.一元关系:关系中,只能是他说了算。

    2.二元关系:意识到另一个人是和自己一样的独立存在,能共情对方的感受,也能尊重对方的意志。

    3.三元关系:意识到关系的复杂指出,能同时看到你、我、他三个人的感受和意志,并尊重这个复杂三元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

    4.6岁前孩子的发展关系

    (1)一元关系阶段

    6个月前,共生期。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自己和整个世界都是一体的。一体:包括身体上和心理上。

    一元关系的核心规则是“剥削”。习惯剥削和掠夺比人的人,是一元关系,习惯被剥削的人,也活在一元关系中,属于“圣母情结”。

    (2)二元关系阶段

    6-36个月。孩子意识到自己和妈妈是两个人,意味着孩子和妈妈分离的开始。

    3岁时,孩子将良好照料自己的妈妈,内化到自己心中,成为一个稳定的客体。表达为“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

    为什么有些人可以享受孤独,是因为心中住着一个爱的人,心里不虚。

    二元关系的核心规则是“控制”。争夺独立控制权。

    一元关系和二元关系都强调忠诚。

    家庭和心灵内部:是孩子与母亲关系的象征;而家庭和心灵外部,是孩子与父亲关系的象征。

    (3)三元关系阶段:

    三元关系的核心规则是竞争与合作。

    5.三元关系是一切复杂关系的源头。

    (四)关系17-关系层次进化的关键

    1.二元关系的建立,是建立在世界有两个“好”东西的基础之上的。

    2.父亲,是所有敌人的原型。

    3.作为父亲,你就是孩子最初的外部世界。

    4.关系,是用来处理我们内在心灵中的“坏”的。

    5.你怎么看待挑拨离间呢?

    (五)关系18-三角化:关系中的权利游戏

    1.我i和你面对面站着,距离很近,我向你表达了一个不满,这个不满就是我们关系中的“坏”,它像一把利剑刺向你,你还不能躲闪,那你必须要具备高超的本领,才能接住这把剑。然后,你面临的问题是,把这把利剑还给我,还是你用高超的爱的能力把它化解掉,然后再还给我一个好东西。

    2.怎样从戏剧三角关系中跳出来:具备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

    3.因为三角关系的本质只是在借助三元关系,来消化二元关系乃至一元关系中处理不了的坏。

    (六)问答-人没有简单活着的福分

    1.真正的关键是,在这份复杂中,你能否回归单纯。如果不能,那么可以说复杂没有关系淬炼你,而是吞没了你。

    (七)]复盘:关于关系主题的回顾。

    1.万物皆虚:当你意识到,你所认为的自己,其实是别人眼中的你,这是不是太虚幻了。

    2.万物皆实:一个人的内在心灵必须借助于外在关系,也就是别人的看见,才能发展,所以自我与关系,又是那么真实。

    3.你看见了我,我才得以存在。这是一个根本逻辑,所以,关系才是一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武志红的心理学-第三章-关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siw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