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皇帝

作者: 弈之怪谈 | 来源:发表于2019-05-05 14:09 被阅读9次

洪武六年的科举考试时,通往京城的大路上满是行色匆匆的书生。

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有的锦衣玉面风度翩翩,有的褐衣陈旧面黄肌瘦。

惟独从常州来的举人吴进与众不同。

也不知此人有多少才学,他竟雇了5辆推车,都装满书籍纸卷,浩浩荡荡地一路前来,看那架势此次状元非他莫属。

这事很快传开,在京城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考试这天,吴进胸有成竹地进了考场。

考题一出,他仅瞟了一眼便提笔不假思索地在卷纸上写起来,那可真是笔毫飞动,势如长江崩堤天河泻落。

他写了一张又一张,从早晨一直写到掌灯时分仍无倦意。

这次的主考官正是大学士刘伯温,他特意前来为吴进助威鼓劲,一边看,一边点头称赞,似乎对这张答卷极其满意。

这件事惊动了明太祖朱元璋,他早就听说此次赴考的学子中有个“学富五车”的举子,再细问又知此人正是自己的老部下吴良的公子。

这小子既有这么大的学问,那文章做得一定花团锦簇非常好看。

还没等考官们把考卷审完,筛出好文章等候殿试,朱元璋就等不及了,急召刘伯温前来。

刘伯温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和朱元璋私交不错,表面上君臣之间总是绷着脸一本正经的,私下里很随便。

刘伯温来到后宫,屁股还没挨到座位上,朱元璋便急不可耐地问道:“听说吴良家的小兔崽子很有两下子,这回推着5车书前来赶考,那文章一定写得不错吧?”

刘伯温似乎早知皇上的意思,装模作样地说道:“皇上也知道这件事啦?那小兔崽子的文章真是好看!”

朱元璋知道刘伯温能掐会算道行颇深,有未卜先知的本领,便不再兜圈子,开门见山地问道:“你这回也算出朕的用意了吧?朕先瞅几眼学习学习,也不算违犯国法吧!”

刘伯温从怀中掏出一摞纸卷放在案几上,有些调皮地笑着说:“小兔崽子的答卷都在这儿,请陛下先睹为快。到时候还请万岁钦点状元啊!”说完冲皇上眨巴两下眼睛,马上告退溜走了。

朱元璋此时兴致正浓也没多想,立刻召来中书郎给他朗诵。

万岁爷斜卧在龙床上微合双目,拿出少有的闲情逸趣准备欣赏这篇2万多字的绝妙文章。

朱元璋出身于贫苦之家没钱上学,但从没放松对文化的学习,不论是当和尚时,还是戎马倥偬的年代,都苦学不止。

朱元璋聪明绝顶认字过目不忘,如今做了皇帝已可吟诗作对颇有文才了。

中书郎给皇上见过礼,双手端着吴进的考卷大声地朗诵起来,没读几句便觉得此文写得枯涩隐晦拗口硌牙。

这中书郎经常给皇上诵读奏折文章,从没遇到如此难读之文,不一会儿他脸上的汗就淌成了溜儿,但看皇上兴致勃勃,又不敢停下,只好硬着头皮使劲读出些滋味儿来。

朱元璋听着听着也觉得此文驴唇不对马嘴,东拉西扯,文词生硬,可他深知自己的老底,毕竟所学有限,万不可和这些在娘肚子里就听“之乎者也”的学士同日而语。

那小兔崽子说不定在玩花样,随便在什么地方安个“文眼”就把全文照亮了。

他只好拧起眉头,也硬着头皮听下去。

读来读去,2万多字的文章已读了一大半了还是没读出什么意思,仍然不知所云。

朱元璋抬头一看,中书郎已被这篇“裹脚布”似的文章折磨得汗如雨下,连声音都变了。

他自己也是烦躁不安,急忙摆了摆手大叫:“别念啦,这是什么狗屁文章,明摆着让朕受煎熬!快传刘伯温来见朕。”中书郎总算松了这口气,一头摔倒在地上,被人架了出去。

工夫不大,有个太监进来禀告说刘大人到常州去了,一时回不来。

朱元璋听完火气更旺,马上传旨:“速去逮住吴进这小子,给我打20板子!”

朱元璋非常讨厌啰啰嗦嗦、语言艰涩难懂的文章,他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除非有特殊情况,上呈的奏折一律不得超过千字,有违命者不论老少都要挨棍子。

今儿被这篇“巨作”一闹,万岁爷一整天都没有好心情,到了晚上也是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第二天早上,朱元璋的火气消了,但心里还是放不下这件事。

他看着案几上那叠考卷,想起刘伯温的“鬼脸”,总觉得这里边有蹊跷。

他拿起吴进的考卷耐住性子又仔细地浏览起来。

读到最后,有段文字引起了他的注意:“小题大做者自古有之:若是百姓所为顶多是遭几下棒打,或供人饭后一笑罢了;若是君王所为,则可遗祸于民留下千古骂名矣。

吾主图一时口腹之快,给常州百姓强压2万斤鱼贡重担。

岂不知鲚鱼味美而捞之则万难乎?

岂不知听此七拼八凑苦心之文正如常州百姓‘鱼贡’之苦乎?”

朱元璋看到这里总算恍然大悟,捋着胡须笑着自语道:“这小兔崽子把‘文眼’安这儿了,果然出手不凡啊!”

随后又高声传旨道:“快将吴进召来见朕,朕要当面问他。”

此话还没落地,从门外慌慌张张地跑进3个人,一起跪倒在地口称:“万岁万岁万万岁,请恕臣等欺君之罪。”

朱元璋见是刘伯温、吴良、吴进他们,心里就清楚了这事是他们合伙干的,于是故做余怒未消地说:“都爬起来吧,到现在都装什么蒜!圣人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朕只不过多吃几口鱼,你们就如此小题大做,哼!”

原来去年朱元璋巡幸常州去看望吴良,吴良找来当地的特产鲚鱼招待皇上。

朱元璋吃得高兴,便大开金口要当地每年进贡2万斤鲚鱼。

他哪知道鲚鱼离水即死马上变味儿,打捞保鲜都非常难。

这一年总算勉强交了差,可常州百姓如处水深火热之中,怨声载道。

吴良只好找到刘伯温安排了这出戏。

吴良父子的事已办成,便要告退回家,不料皇上面色暗下来,冲吴进喝道:“进了这个大门槛,你休想迈出去。

你用那么老破的文章来消遣朕也算死罪一条。朕命你当场做《吃鱼赋》一篇,做成朕另有赏赐,否则……哼!”

吴进面无惧色,胸有成竹地说道:“前番小题大做非我本意,现在小人真正大做一回。”说完在地上走了半圈便文思泉涌,挥起笔洋洋洒洒顷刻成就一篇大赋。

其中有一段写得很是精彩:“吴鱼腹匕,竟惹王僚杀身之祸,此可谓将小题做得血流满地;鲈鱼飘香,竟惹张翰抛官垂涎而去,此可谓将小题做得千古流芳。

小题大题,细流江海,没小人之心,涤君子之清魂。吾主真君也!能将小题做大却会大题做小,敢问不飘香万古乎?”

朱元璋看完《吃鱼赋》,挑起大拇指说道:“好你个小兔崽子真有几车学问。你把小题做大,朕把大题做小,咱们扯平啦。

就凭这篇大赋,朕今天破例当场封你为头名状元。

为惩戒朕这种越法的行为,以后朕的每餐都要上一盘小葱拌豆腐,咱也吃他个清清白白。”

吴良只顾在一旁傻笑竟忘了谢恩,由于他教子有方,为国家培养出栋梁之材,皇上特意赏赐他5车金银珠宝。

回去时,那可真是一路金光闪闪,风光无限!

从此常州百姓也免了“鱼贡”之苦,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更多好故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弈之奇闻杂谈

每日更新,与君分享

相关文章

  • 气皇帝

    洪武六年的科举考试时,通往京城的大路上满是行色匆匆的书生。 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有的锦衣玉面风度翩翩,有的褐衣陈旧面...

  • 我当太子党的无奈

    一代宏才,气吞时辈。 昵比小人,自致流离。 “不好了!皇帝禅位了!” “皇帝登基才半年啊,怎...

  • 一泓碧水漾秦淮

    花雕,朋友,秦楼楚馆,杏花烟雨江南。 秦时,有人说金陵一带有天子气,始皇帝不高兴了,那里有天子气,是不是要抢夺朕...

  • 第三章 生气通天论 1

    摘自《皇帝内径•素问》 皇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

  •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诡异的皇帝,出生时的离奇现象像极了UFO事件。

    中国历史上许多帝王在出生时都有天降祥瑞的记载,尤其是开国皇帝,出生时没点紫气、红光啥的都感觉自己这个皇帝来路不正。...

  • 杨坚贵为皇帝,为何却“畏妻如虎”?

    隋朝开皇末年,发生了一件中国历史绝无仅有的奇葩事,皇帝、皇后发生争执,之后皇帝一气之下,居然“离家出走”了。文武百...

  • 他们都说皇后疯了(六)

    文/意浓 老皇帝在一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驾崩了。 太子登基成为皇帝了。 李皎那丫头也成为皇后了。 她现在已经...

  • 《皇帝内经 四气调神》之前言

    来自于纯的读书分享 《皇帝内经说什么》共六本,单看每本的名字和封面就已经吸引我。心想事成的活法和天...

  • 读书‖皇帝内经 四气调神【14】

    《黄帝内经》共六本书,目前读的是第一本《四气调神》,主要从季节方面探讨心想事成的活法。每天阅读一个章节,读完后立刻...

  • 皇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气皇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soc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