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们对时间的感知是不准确的。
例如:农民种菜,在同一时间,用三台摄像机从前、后,左,三个角度拍摄。然后把三段内容拼接起来给电视观众看。观众就误以为摄影师是先拍正面,后拍背面,再拍侧面,农民工作了三十分钟,但实际上只工作了十分钟,三个镜头其实是同时在拍摄,只不过播放的时候选用的是不同的视角,这就容易造成时间长短方面的错觉。
还有,在《开启你的高维智慧》作者刘丰举的例子:我们每个人都做过梦。有时候午睡,会觉得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梦,醒来一看,原来才过了十分钟而已。这是时间不能被准确感受到,在我们的梦里,时间甚至都可以是无序的。
2、时间管理最大的骗局:认为时间是直线的。
“在大部分人认知中,时间是直线型的,“过去、现在、未来”。但是在玛雅历里,时间并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的。你可以把它想成我们的DNA结构,它是立体多维的,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式。然后在不停旋转上升的轮回过程中,每一组轮回又蕴含着新的能量。有些人的每一天都基本差不多,没什么太大的不同,而有些人的每一天都像是程序迭代更新一般,速度超快地在变化着,这就是维度的高低决定着每一天。”这是网上对玛雅历中时间概念的解释。
这里所说的提高维度,其实要依靠我们的想象力、意识、情绪、各类感官的综合运用。李欣频在《十四堂人生创意课》这本书里,提出发展多元版本自我的概念。假设有五个平行版本的自己存在,身份分别是:剧作家、画家、心理学家、小说家和天文物理研究者,她在一天当中,会分配时间画一幅小画,看一部天体物理或心理学相关影片,写小说准备拍成电视剧。同样是一天24小时,她体会到的人生版本就比我们一般人要丰富得多。这就好像,我们要画一个零部件的机械视图,可以画出若干个正视图、俯视图、侧视图,它们可以有N个不同的平行版本。她的时间管理也比我们一般人的要更加高效。
3、时间是从未来到现在,而不是过去到现在。
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女士写的一本书叫做《不该做“不应该做”的事》,里面提到关于时间的概念。我们很多人认为时间是往过去不停流逝的,但吉本女士认为时间反而是从未来到来的。
日本演员田中千惠非常挺认同她的这说法,她给出的第一个理由是:在某个时间段,每个人都会为自己制定一些目标,而一旦我们设定了一个目标,就会为这个目标安排出时间,做一些必须要做的事情,以促进我们按时完成目标。这样的话,我们就是从未来的某个点来推算并且安排当下的时间。第二个理由是,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下发生的以为没什么的事情,再过几年之后,这件事情竟然意外地帮助了自己。田中千惠小时候非常内向,父母就为她在外国老师那里报了英语学习课程。学习的过程,她没有学得很积极,但是也没有完全排斥。长大之后,她离开了日本,常年定居在台湾,并且真的和很多外国人一起开展了影视的工作。
所以她说:也许每个当下无法看到任何的进展或结果,或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自己在做某件事,但是我们心里没有排斥它的话,她习惯会先试着做做看,因为搞不好这种‘莫名来的机会’是未来的时间告诉自己的一种暗示。
这样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心理学家武志红,最早报考的是北京大学生物化学专业,但结果差了近30分,没被录用,被调到了心理学。 当时他根本不知道心理学是什么概念,毫无感觉,所以还是想在大二调剂回生物化学。 谁想到大一军训时,在看了几本心理学的书后,有一个感觉冒了出来: 这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玩的东西,这才是我要学的,什么生物化学、无线电子的都一边去。
《臣服实验》这本书里讲了一个核心概念:臣服。生命可以很好地自己运转。星球总在轨道上运行,种子会变成参天大树,几百年以来的气候模式是全球的森林都有足够的水分,胚胎能长成漂亮的婴孩。我们每日却想以意念来与生命之力对抗。我们应该尊重生命的流向,并以我们的自由意识去参与这个自然过程,而不是去与之搏斗。
我们之所以会对眼前之事有困惑、不解、焦虑、抱怨,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足够的智慧去掉这些负面的外包装,找到盒子里真正的礼物是什么。所以,当面临一个困境,从未来看现在的种种可能,可以试着先把自己调整到5年之后的时间点,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的状态,从未来自己的角度来看现在的自己,或许就有了新的思路。
4、完全的时间自由可能带来的是空虚。
大多数职场人的时间都是不自由的,没有说走就走的旅行,也不可能做到家庭和工作的完美平衡,似乎都是因为时间的问题。《无论你在想什么,反过来想想》这本书就像它的书名一样有趣,那我们不妨反过来想想,突然一天你不用工作了,所有时间都任由你自己来支配,你会如何过自己的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年?
2020年的疫情其实就给了大家这样一个机会,整个中国按下了暂停键,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也无论你在什么岗位,你都有了一段可以完全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突然变多了,限制时间的外部条件全部消失了,很多人反而会不知所措。大概两周之后,上班的人开始怀念有工作可以做的日子,上学的学生开始盼着开学。很多人会觉得休息的日子比上班的日子还难熬,内心时不时涌出的空虚感更是让人坐立不安。即使我们的外在突然停止下来,但是我们的内心却无法停止,依然想要保持一刻不停的运动状态。
莎法丽·萨巴瑞在《家庭的觉醒》这本书里提到:
“静默,意味着外在和内心都要安静下来,是我们生命中被开发利用得最少的力量之一。我们许多人很害怕它,以为它毫无意义,因为它意味着无所作为。静默的状态让很多人觉得不舒服,不仅因为它与我们从小到大所信奉的要保持忙碌和有所作为相违背,还因为它让我们痛苦地面对“真我”应该有的样子:空无一物。”
5、无时间日。
玛雅历中有个概念叫“无时间日”,每年都有一天是“无时间日”。它相当于这张图的中心圆圈,它的存在是为了来提醒我们,时间不存在,时间是幻象。在这一天,我们可以尝试自由自在的活,一天不受时间的束缚,我们跟随身体的感受,饿了就吃,想去跳舞就去跳,想去散步就去散步。过去的日子已经转为地下记忆与养份,未来的日子即将向上开展新枝叶。感觉和我们上学时候学的“过渡句”有点像,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独立存在,既不属于上一段,也不属于下一段,自成一句,在上下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6、佛家常说“活在当下”,“当下”就是现在这个时间点吗?
“经常有人问我:活在当下究竟是什么意思?而我经常发现找不到一个令自己满意的回答。原因是“当下”不是一种可以通过理论描述或理解的东西。你只能去体验它。我们都知道,我们要向别人解释一种体验,其实常常是词不达意的。”《家庭的觉醒》作者莎法丽·萨巴瑞这样写道。
佛家说的“当下”并不是我们平时说的几点几分,这只是钟表时间。这里的“当下”更强调的是此时此刻此地,我们内心的觉知和感受,更偏向于心理时间。比如,中午2点,你正坐在公司楼下的餐厅吃午餐。我们当然知道这是午饭时间,但更重要的是,你能否用全部的身心,去感受眼前的饭菜,色泽、气味、口感以及它们进入胃里的感觉。我们现在还有几个人能够做到这样呢?吃饭的意义已经变成了社交,吃饭的目的是为了拉单子,吃饭的同时还能刷刷电视剧、朋友圈、淘宝。几乎看不到一个人坐在那里静静地吃饭。如果能够做到吃饭的时候就是吃饭,喝水的时候就是喝水,那你就是活在当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