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把“接纳”换成“允许”

作者: 辞职三年 | 来源:发表于2019-08-20 21:30 被阅读0次

    请把“接纳”换成“允许”

    一、“接纳”

    近些年, “接纳”这个词经常出现,尤其在心灵鸡汤、心理学、佛家语录、正念训练、冥想、养生保健这些文章中,出现的频率特别高,“接纳”和自己相关的一切人、事和物。如果不接纳,就意味着会和自己的生活情境产生很多冲突,也会有各种不顺心的事情发生。

    职场大V:接纳你的工作、上司、同事。

    菜鸟问:上司已经多次抢走团队的功劳,所有下属都对他嗤之以鼻,可都是敢怒不敢言,要不要辞职?

    大V答:学会接纳这份工作,接纳你的上司和同事,再去学着和周围的人相处。

    情感专家:接纳自己的亲密爱人。

    女生问:他总是批评我不做家务,还总拿我和别的女孩比较,怎么办?

    男生问:我挣钱不多,但对她很好,我已经很努力了,可她总说我没本事,怎么办?

    情感专家答:两性亲密关系里,首先要学会接纳对方。

    育儿专家:要学会完全接纳自己的孩子。

    宝妈问:三岁的孩子,情绪发展敏感期,又面临入园焦虑,总是分分钟就能把我惹炸毛,如何管理情绪?

    育儿博主答: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要完全的接纳自己的孩子。

    各类大咖们口径一致:生活中出现的众多问题,其实都是因为自己的不接纳。彷佛只要全身心的接纳,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难道我应该修炼成佛家说的“无欲无求”的状态吗?


    二、接纳之后发生了什么?

    其实,我们按照大咖们的话去做的时候,或者我们即将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心里状态是非常复杂的:

    ——我们会有质疑,自己这样接纳究竟对不对?对方会变本加厉的对待我吗?

    ——我们会有无奈,我已经试了很多次,可是无论怎么沟通,对于对方都不奏效,算了,日子就这样将就着过吧;

    ——我们也会有批判和反对,凭什么只有我在做退让?接纳有时会被理解为退缩、谦让;

    ——我们还会带着某种期盼,内心隐隐约约地期待,只要我接纳这一切了,是不是事情就会有所改观?

    ——我们有时候还会把自己变成一个受害者,我真的已经很辛苦了,为什么就没人理解一下我呢?

    ——甚至,更偏激的人会觉得,我已经一忍再忍,可他们却把我逼上绝路。


    三、为什么?

    接纳一切之后,我们并没有过上顺遂心意的生活。为什么呢?这里有一个很关键问题被忽略了:接纳周围的一切人和事之后,我们自己去了哪里?我把自己当成一个垃圾桶,收纳了所有的垃圾,这样一来,周围确实干净整洁了,可是,谁问过我呢?我并不想当一个垃圾桶啊!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大部人情况下,人人都渴望自己掌控人生,而不是被动接受一切。

    比如:三岁的孩子,你直接告诉他,不许再看电视了,他会不同意,发脾气。但是如果你换一种方式,问他:“你想看几集动画片呢?”他可能会说:两集或者三集,这时候其实说多少集都没关系,关键是,你要让他觉得,看几集动画片这个事儿,可以由他自己来决定的,这个事情是他允许的,他能说了算的。等他和你约定的两集或三集看完之后,你再提出关电视的要求,孩子大部分也都能做得到。

    三岁的孩子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成年人,谁不想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所以,当我们说“接纳”的时候,不如试试换一个词,——“允许”。

    “允许”意味着:事情是经过我选择的,是经过我同意的,所以,它们可以这样发展。在面临各类不顺心的生活情境时,它更强调,我首先给自己一个主人的位置,事情是由我主宰的,我有能力先把自己安放好,然后再去处理周围的事务。

    而“接纳”则是,我没得选,我肯定不希望事情成这样,事情已经发展成这样,我没办法了,我只有被动的接受。在“接纳”的过程中,“我”是被忽略的,“我”是被洪流裹挟着的,“我”没有力量,“我”很无奈,“我”甚至变成了受害者,完全丧失了作为一个人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允许”,代表对自我生命的一种掌控感,而“接纳”却是对自我生命的一种无力感。


      四、境随心转

    还是以孩子为例。有孩子的人都知道,在孩子小的时候,你讲道理他听不懂,你打他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有一次,我三岁大的儿子,半夜尿湿了睡袋,我只好起来给他换,他极不配合,开始哭闹发脾气,说我弄丢了他的弹力球(睡觉前他拿在手里的一个小球),而且明确的说,是我在给他脱衣服的时候弄丢了。

    好,这个小球到底是怎么弄丢的,暂且不论。难道熊孩子你大半夜尿床,大哭大闹,老母亲要抵抗自己的困倦,要给你换衣服,还要处理床铺的问题,这些事情还不足够让我发飙吗?

    这时候,我的内心有两出戏,一出叫做“接纳”,一出叫做“允许。

    “接纳”戏:

    好,他是孩子,他的小球找不见了,他很伤心,我要“接纳”他的情绪。那我“接纳”之后呢,还有更深一层的内心戏:气炸我了!你自己尿湿了床和睡袋,我要先给你换了,再重新铺上干褥子,才有空去帮你找球,对不对?你这大半夜的,又哭又闹不说,不让我换衣服,还打我推我,到底要干嘛?再说了,那球肯定在床上啊,能跑哪去?我还窝着火呢!

     “允许”戏:

    好,现在我“允许”我的孩子半夜尿床,毕竟他才三岁,偶尔尿床,也是正常的;我“允许”他发脾气,他的东西找不到了,他肯定伤心难过,我“允许”他现在的不当行为,小孩子年纪小,语言不能表达那么准确,睡得迷迷糊糊的,肯定也瞌睡的难受。同时,很关键的一点,我在“允许”他人的同时,也“允许”我自己,我也“允许”自己感到烦躁、生气,并且我“允许”自己抱怨,“允许”自己不能那么快安抚好他,“允许”自己一件一件事情慢慢处理,“允许”自己不能随时保持冷静。这些事情都是可以被我“允许”的,我有能力掌控局面,无论是对他人还是对自己,我都可以把关系一步步处理好。我做回了自己情绪的主人,我又开始掌控自己的人生。

    其实,这两出戏的转变就在一念之间,当我把“接纳”换成了“允许”之后,周围嘈杂的环境突然安静下来了,然后我就开始看透自己的内心,用更加从容、开放的态度来看待我所遇到的生活情境,人们常说的境随心转,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再延伸一层,还有的时候,孩子确实是会有一些不好的行为,比如:打人、说脏话、偷东西等等,有的父母会说:我确实是心平气和的和他讲过,可是没用,那我也没办法,只好吼一顿或者打一顿。其实,在孩子这些不好的行为背后,你可以往更深层次想一想,到底是你不能允许孩子的不良行为,还是你不能允许你自己养育出这样没规矩的孩子?

    提出一个更深入的问题之后,你就会发现,更准确的答案可能是后者。所以,真正惹怒我们的也许并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我们内心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不允许,对自己的养育方式的一种否定或怀疑,对自己无力控制局面的沮丧感,对亲子关系的一种茫然和不知所措,对为人父母的一种抗拒。看不到这些,我们可能会对孩子做出很多过激的行为,以至于事后去后悔、自责。这就是一种情绪的恶性循环。很多我们和外界的关系,其实都是和自己内心关系的一种投射。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那本书里也提到:亲爱的,外面没有人,只有你自己。

    因此,变“接纳”为“允许”,就是要给自己一个空间,把自己的情绪先安顿好,找到自己掌控人生的感觉,等自己和自己的关系通顺了,再去处理和外在的关系,自然也就通顺了许多,这就是所谓的“内通外顺”,这样一来,你又能增加许多对自身生活情境的掌控感。

    老子说的“无为”,刚开始我会理解为对一切生活情境都“接纳”,什么事情都顺其自然,不争不抢,不恼不怒,颇有几分消极避世的意思,即使是深陷泥潭,也说:陷进去就陷进去,听天由命吧。但现在看来,老子的“无为”,是建立在“允许”自己、“允许”他人的基础之上的“无为”,就是在入世的生活里,你依然可以在各种各样的生活情境中努力、奋斗、坚持正义、争取更多人生成就,做很多实实在在的事情,但是在处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不要带有太多心理预判,不要加入太多的情绪化的因素,而是用一种安在当下的心理状态去做事,带一种不执着的意念去生活,这也是一种建立在入世基础之上的出世状态。如果是深陷泥潭,我完全知道,我该想办法出来,但是不带有任何的抱怨、不满和愤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请把“接纳”换成“允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oum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