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的原因,接触的人三教九流,上至高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都有。避免不了称呼和递交名片。我发觉一个问题:越是上层越简单,简单到普通一张纸上只印着(有的还是手写)一个姓名和电话。而基层的实在是没什么可写的,只好印着现有职务,地址,电话。
只有中间那些人,一般是律师,作家,教授,企业高管,高工,书画家,企业老总等等。大多是恨名片纸太小了,能把所有头衔都罗列上去,特别是一些爆发户们。我有一张一位老总的,足足折叠了4折。若是些真实头衔,还不让人多诟病,而什么什么“享受国务院特别津贴”,“联合国和平大使”,某某画院,大学客座教授,某某企业搞的花钱就能买到的大奖等等,就很让人无语了。而且,那名片用纸,香料也都极为讲究。
我曾当面喷过一个“享受国务院特别津贴”者,和一个“联合国和平大使”。先不说他是不是享受国务院那个特别津贴,那个津贴的由来只是国家在那个年代对那些特殊贡献的专家给予的救济而已,由于历史原因,延续到现在,一个受国家救济的人有什么好炫耀的?那个所谓的“联合国和平大使”,经查,联合国成立至今只授于了十余人,其中华人更是廖廖,根本没有此人。倒是有一个“联合国世界和平基金会”的野鸡机构授予了一些所谓的“联合国和平大使”,忽悠了不少人,甚至有不少政府官员。
不知何时,自从专家,教授们的各种奇葩怪论,或为企业站台夸大其产品作用后,我就对"它们”统统不感冒了。用时下最流行的语言“砖家”,“叫兽”称呼“它们”。时下,很难见到一个说话中肯的专家,教授了。
也许是我个人太偏激了吧?前天见简书里的一位作者,文没有两篇,写的一般般,开头就是一大段个人介绍,某某协会作家,政府部门职务类,你写这些有啥用?我是来看你文章的,不是来巴结你的。写的好,我给你个赞,写的不好,我也只是路过。
网友评论
一个人的名片如一件衣服,穿它的人很重要,衣服次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