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十一·五】
中丞诗不专一体,亦有清微委婉,得中唐神味者。如:《静坐》云:“夕阳留恋最高枝,帘影垂垂小困时。梦里不忘身是客,镜中怕见鬓如丝。黄花秋绽东篱早,紫塞人怜北雁迟。悄蒸一炉香静坐,篆烟缕缕结相思。”《秋宵》云:“离怀轻易岂能休?打叠新愁换旧愁。宿酒大都随梦醒,残灯多半为诗留。月扶花影偏怜夜,风得棋声亦带秋。渐觉宵寒禁不起,笑披鹤氅也温柔。”《过华峰题壁》云:“主人爱客独超群,小队招邀过渭、汾。三十六峰无所赠,随缘分与一溪云。”《题画》云:“谁家亭子碧山巅,白板桥通屋几椽。远树层层山半角,杖藜人立夕阳天。”其他佳句,如:“柳围双沼水,花掩一房山。”“渡口云连春草碧,波心浪涌夕阳红。”皆可传也。
中唐,音zhōng táng,唐诗分期之一。一般以代宗大历至文宗太和之间为中唐。这时期的著名诗人,先后有韦应物、刘长卿、卢纶、韩翃、钱起、司空曙、李端、韩愈、柳宗元等。该分期最早见于严羽《沧浪诗话》:“唐初体(唐初犹袭陈、隋之体)、盛唐体(景云以后,开元、天宝诸公之诗)、 大历体(大历十才子之诗)、 元和体(元、白诸公)、 晚唐体“,但严羽没有划定具体时间,后人在此基础上将大历及元和诗歌合为中唐诗歌。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中唐文学的变迁》一文:文学史上的中唐,一般是指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到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大约70年的这段时间。
紫塞,音zǐ sài,指长城。秦、汉时期的筑长城之土皆紫,故以紫塞代指长城。晋·崔豹《古今注》:“秦所筑长城土色皆紫,汉亦然,故云紫塞也。”
篆烟,音zhuàn yān,焚香后产生的缭绕弯曲如篆字纹般的轻烟。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风袅篆烟不卷帘,雨打梨花深闭门。”
打叠,音是dǎ dié,释义:1、意思是整理、准备:打叠行装。宋·刘昌诗《芦蒲笔记·打字》:“收拾为打叠,又曰打迸(一作并)。”宋·龚鼎臣《东原录》:“江南城破,曹彬见李国主,即放入宅,言令打叠金银。”2、调整、振作:打叠精神来应付。元·无名氏《红绣鞋》曲:“强打叠精神怎过,思量的做不的生活,越思量越间阻越情多。”
华峰,指华山,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为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在省会西安以东120千米处。南接秦岭山脉,北瞰黄渭,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
渭、汾,指渭河、汾河。本条诗话中“小队招邀过渭、汾”句的意思是,邀请我们这支人数少的队伍来到渭河、汾河之间。华山耸立在渭河平原上,而渭河平原隔黄河相连汾河平原,加上周边台塬阶地构成中国第四大平原——汾渭平原。故渭、汾经常并用。
三十六峰,指华山三十六峰。这是古代的说法,也有说华山四十八峰。但经过现代人经过对照历史文献及科学勘测,确认华山为三十八峰。
双沼,音shuān gzhǎo,诗文中常见短语。沼:水池,积水的洼地。《说文》池也。一说圆曰池,曲曰沼。《诗·召南》于沼于沚。《诗·小雅·正月》鱼在于沼,亦匪克乐。上古时期,池和沼都表水池,塘在中古时期才表示水池。“双沼”在古诗文中运用较多,比如,北宋·范纯仁《和子华陪文潞公宴东田》诗:“绕圃曲堤都种竹,泛舟双沼不栽莲。”北宋·蒋之奇《题慧山寺》诗:“迸溜冷喷双沼雪,煮茶香透一杯云。”北宋·舒亶《题福源院》诗:“一桥云借路,双沼月分秋。”《宝严寺》诗:“四山烟雨收,双沼漾晴碧。”但“双沼”既非典故,也非词语,一般都是为了对仗而使用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