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南调老师学写推荐语,选文《默然回首》,作者有溪(点链接有金蛋)。
第一次看有溪的文章,看完之后还以为作者是一位侠士,在做作者名字链接时才发现这位作者是单文收益千钻级别的,还好先写了推荐语才发现这件事,否则一定会失了平常心,毕竟我是徘徊在贝贝个位数这个级别的。当千钻级遇到个位贝,作者会不会担心我是去“拍砖”的呢?对于有溪,我不担心,这是一位眼里有王国维,心里有辛弃疾的作者,天下太平、千军万马,这类视角早就是诗中文中的常客,其人大气、有格局毋庸置疑。
推荐语记录No.8:
南调老师一直只给小说写推荐语,第一次给散文写,特来学习,一看果然此文值得仔细阅读和学习。
文章以王国维的经典名句三段论做开头,谈作学问,至此,全文仍在我的意料之中,标题蓦然回首显然指的是它所指代的两位作家之一,谈的是做学问。接下来,“那么辛弃疾的一生似乎正好相反”把视线转到了本文主题辛弃疾的一生,原来,作者在前三段就把标题相关的大众记忆要点全写出来。接下来,一边引用诗句一边道出辛弃疾的志向、才华、真情,这些构成其在历史上众多诗词作家中独特魅力的部分。最后,“他也曾是‘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而今识尽愁滋味’,也只能‘把栏杆拍遍’。”,作者蓦然回首,“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辛弃疾未尽的人生理想仍飘荡在风中。
全文读起来像爬山时初初走在熟悉的路上,突然发现似乎与以前不同,慢慢探寻之下,看到一位将军,他在沙场点兵,他在桌前挥墨,他在病榻中呐喊……散文,就像山岭中探路,山顶的旗子一直清晰可见,行走时也会依从地图,可每个人走的路、自己每次走的路,永远不是同一条。这篇文章读起来,越品越像在观赏路上新的风景,真真是赏心悦目。喜欢💖💖💖。
在描写一位作者时,引用作品中的原文是不可避免的事,如何能使引用既直接反映两位作者的思想和观点,又不至于影响大家理解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这篇文章给我很大的启发,这大概也是南调编辑推荐这篇散文的用意。
简书的文章很多,不可避免会出现引用的时候,如果还没有掌握这个技能的简友,可以考虑深读此文。除此功用外,此文读起来愉悦感很强,有点不打鸡血而鸡血的提神醒脑神器。
以下转引南调编辑的推荐语,大家参考,(原来推荐语也可以写成导读模式):
有点凑巧,一周以前即2月15号元宵时,我在《元宵》中谈到:我们熟悉辛弃疾在《元夕》中最后那句“蓦然回首”且经常引用,以为那是一句描写蓦然间见到美人惊诧艳羡的心情。却不知那是一种多么悲凉的心境。”
今天看到有溪在《暮然回首》中也谈到了辛弃疾的这首词,作者谈得比我细致也更深入。有溪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开篇明言,古今之城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有溪举例道:辛弃疾…22岁,率领50名骑兵直入5万之众的金军大营,生擒叛徒;23岁入仕南宋朝廷,却受人猜忌、不被重用…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临终之时仍大呼:“杀贼!杀贼!”
22岁,率50名骑兵直入5万之众敌军大营生擒叛徒的人能有几许?
23岁入仕的人能有几许?临终之时仍大呼杀贼之人能有几许?
现而今,赞许推崇辛弃疾人格精神的人能有几许?
由此,我们看出了有溪的内心,看到了作者澎湃的心潮炽热的情怀。
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我们赞颂的为国为民的情怀吗!
作者文笔流畅,引经据典,颇有文学功底。
故,向友友们推荐这篇文章,相信,会引起你的极大共鸣。
故,我也向简友们推荐有溪及《蓦然回首》,当然,我只是简书小白,也是长文写作小白,以上不负任何责任,欢迎评论区拍砖,更欢迎点赞及各种赞美,最好一次来一打那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