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骑赛车郊游,路过一片月季园,园内的星星点点的各样月季依然在萧瑟的秋天风中摇曳,但斑驳的叶片却萎靡而毫无生气。
尽管月季的花苞依然顽强绽放,却仿佛在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想抓住曾经的春天。
倒是园内外那一丛丛,一簇簇的细碎而金黄的野菊花却开得正旺,它们舒展开纤小腰姿,对着肃杀的秋风和日渐衰败的旷野微笑,阴霾的微光里,铺下一地暖黄。
它们不像园里的高大树状月季般需要人们精心载培。这园内的月季其实是用蔷薇科的野生蔷薇干木嫁接而成,一人多高,在冬天里一株上嫁接几种不同颜色月季的砧木,然后搭建白色塑料大棚保暖,来年春天就可发芽生长。精心除草施肥浇水,很快就开出一朵朵红黄白紫绿的月季花。
而野菊花与它们相比,无异是一个弃儿,自生自灭。估计它所摄取的养料或许就是月季花们所剩余或厌弃的,或者靠自力更生开掘野外无人问津的阡陌里的养分,顽强生长。
它们无人呵护,随时面临饥渴,随时有被虫啮猪拱的生命危险,但是它们挺过来了。
冬天默默盘根,春天孤寂展叶,夏天傲然抽枝,历尽风霜雨雪烈日酷晒,终于到秋天遍撒金黄,合奏一曲金色的旋律,在萧瑟的秋风里回响。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千年以前,野菊花的这种品格,就让那个屡试不第的黄巢发现,他可能在冥冥中得到一种暗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别看那些高轩驷马峨冠博带的达官贵人们,个个如春天艳丽的花儿一样招摇,可是,一旦临到咱如野菊花般怒放时,却是杀进长安城,凋零所有的花。
黄巢这朵“野菊花"果然把个赫赫大唐王朝,折腾得七荤八素,几近灭国。唐王朝的祖坟,唐高宗李治的乾陵险些被刨一一至今还残留一条40米深的“黄巢沟",向人们默默讲诉当年金戈铁马、声震寰宇的历史故事。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几多闲云潭影,几度物换星移,时光的流逝,一切变成虚虚幻幻,影影绰绰,唯有这野菊花依然故我,生生不息。它有冲天一怒的金黄,也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
几百年后,那个大才女李清照,经受靖康之变,国破,家败,夫亡,凄凄惨惨戚戚,独对孤雁野菊,浅斟低唱,吟出千古幽情:“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其实,野菊花是无辜的。你给它披上黄金甲,去攻城掠地也好,将它涂抹上千古悲情色调也罢,它就是它。
枯草丛中,田间地头,高山土坡,悬崖峭壁,无论贫瘠肥沃,无处不在,质朴自然,展着笑脸,吐着芬芳。
给它一点阳光,它就灿烂就洒下满地金黄。即使隆冬来临,它也是“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透露出满身特立独行的倔强和孤傲。
轻轻采撷一束野菊花,放在眼前,浓郁而又略带微苦的香味扑面而来。忽然心里涌出一丝丝感动。
它不仅供人观赏,弥补“我花开后百花杀"的空缺,点缀肃杀而悲凉的秋,而且还有性甘、味寒,散风热、平肝明目的功效。
大名鼎鼎的《本草纲目》中有对野菊花的详细记载。这位名垂千古的李时珍估计那时花费了多少个日日夜观察它,抚摸它,研究它啊!
也许当时他不仅发现了野菊花的药用功效,而且通过朝夕相处,四季的变幻,感触到了它的可贵品质,才得以后来的跋涉于野山荒漠间,遍尝百草,醉心详记,我们才得以继承一笔宝贵遗产。
《本草纲目》全书190万字,绘图1100多幅,附有11000多个药方。它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黄巢从野菊花身上激发了冲天豪情,演绎了翻江倒海的故事;李清照却是见之哀婉,留下了千古绝唱;李时珍发现了它药用功效,悬壶济世,普救苍生。
我见了这遍地金黄的野菊花,又能怎么样呢?在返家的路上,心里一直这样想。
到底忍不住又回首望去,此时,太阳已钻出雾霾,那一丛丛一簇簇的野菊花在阳光下更加璀璨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