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越健康自我就越强大,越能管住自己。
一个人控制不了情绪,又发脾气了,早上起不来,管不住嘴了,这些都说明这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太差,自我太弱了。
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主要在童年期。

童年期是年龄范围在六七岁至十二三岁的儿童,即小学时期,是为一生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时期。
学会学习是儿童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莱辛说:“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选择寻找真理的能力。”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教他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包括学会思考、学会合理安排和分配时间,以及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的学习策略和记忆策略等。
有的家长没有耐心,对待孩子不会的问题直接告知答案,安排控制孩子的学习时间,不注重启发引导,这就剥夺了孩子自我学习能力的探索。
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也是在这个阶段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对儿童的学习成绩、控制攻击、协调人际关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它的作用体现在个体对自身发展的能动性影响。
学者罗滕伯格通过“延迟满足”研究儿童自我控制行为。延迟满足是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他们要求被试者完成实验任务,给予奖品,可供儿童自主选择的有两种奖品,一种是当时即可拿到的小奖品,另一种是第二天才可以拿到的很好的奖品。结果发现,6~8岁的儿童中有1/3,9~11岁的儿童中有1/2选择等待,而12~15岁的儿童几乎都愿意等待。这说明,童年期儿童延迟满足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有显著提高;自我控制行为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童年期。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如下:
1,认知和策略。如果儿童能够将注意力从奖品上移开,去做其他感兴趣的事情,将使等待变得轻松容易。
在儿童等待时期,家长要引导儿童学会转移注意力,过好每一个当下,而不是痛苦的等待煎熬。
2,榜样的作用。让两组儿童观察两种榜样,一组被试的者的观察对象总是选择即时得到微小的满足。这种榜样的作用驱使观察者趋向放弃自我控制。另一组被试者的榜样总是选择延迟得到的大满足,这组观察者多倾向于等待。
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伴是否有自我控制能力也影响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
3,家庭教育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父母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立自主性的、宽松而又民主的教育类型,可使儿童容易抗拒诱惑的自我控制能力。独裁型、惩罚性或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剥夺儿童练习自我控制的机会和动力,而使之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民主型的家庭既培养孩子的高自尊,又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可是,我们很多家长却是属于控制型、惩罚型、简单粗暴型,有的家长没有规则,过度溺爱,这些都会养出有问题的孩子。
可见,孩子的问题是家庭的问题,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当孩子出问题时,只要家长做出改变,孩子就会发生改变,孩子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