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刚看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今天就打开了网盘里的《将进酒》。小说是不可能戒的,这辈子都不可能。
先来说说读后感叭。作为意识流小说的扛鼎之作,《喧哗与骚动》这一偏冷门的名著以老康普生的女儿凯蒂与她的私生女小昆丁两个女人的堕落放荡为线索,通过老康普生的三个儿子与家中黑人女佣四个视角,异床同梦地描写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一时期美国南方没落地主家庭的衰败图景:这是一种家族荣誉需要女人贞洁来维持的悲哀,是一个世俗眼里女人贞洁与家族荣誉挂钩的悲剧。
文中大段大段意识流及时空颠倒错乱的描写,时而是白痴的疯癫呓语,时而激动处没有停顿与标点,这些富有夸张鲜明色彩的描写手法使这个悲剧更加清晰残酷地浮出水面。一个家庭最需要的是亲情和爱,但康普生家每一个人都没有“爱”:老康普生嗜酒如命;长子昆丁将妹妹的贞洁看做家族荣誉里最为重要的东西,而他妹妹凯蒂本人却毫不在乎自己的贞洁。昆丁爱的不是他的妹妹,而是她作为南方淑女本应该有的贞洁。就算与凯蒂乱伦,也只不过是挽留这点所有人苦苦拯救名存实亡的家族荣誉的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而家中为了供他读哈佛,卖掉了最后一块牧草地(也是弟弟班吉最喜欢的一块土地)——这就导致了昆丁心中理想的破灭而走向死亡。
而次子杰生的冷酷自私遗传了他的母亲康普生夫人,他也对家族荣誉有病态的维护感——不惜每天管束甚至跟踪那令人丢脸的小昆丁,并且骂她为婊子。他的自私还表现在口头上答应用凯蒂给她的钱来照顾她的女儿,却十几年来一直把凯蒂给他的钱据为己有。这是全书中我最不喜欢的男性角色——仅次于身为女性的康普生夫人。不仅如此,杰生还暴躁且不耐烦,对待佣人态度恶劣,称呼黑人们为黑鬼。(最后的结局也是自己攒下的七千块钱被小昆丁偷走,活该。恶人自有恶人磨。)
至于班吉,他是一个白痴,一个傻子,一个智障患者。他三十三岁时的智力还像一个三岁小孩,这就避免不了让家中的人添了负担。康普生夫人意识到班吉是个傻子之后才给他改了名字,他原来是叫莫里、和舅舅同名的。班吉明这个名字是《圣经》里雅各最受宠爱的小儿子。他是个白痴,不会有逻辑地组织语言,只会用大哭大叫来表达他的心情。因为他傻,他什么也不懂,但嗅觉灵敏得恐怖,书中有写到“他能闻到死亡的味道”。在短短前几十页书里,没少描写他的大哭大叫——这更为小说渲染了几分悲剧色彩。
而康普生夫人的冷酷自私、怨天尤人表现在她常年身体不好卧病在床并且经常抱怨;认为她的孩子们是上帝给她的惩罚;喊小儿子的名字为班吉明而不是班吉,因为她认为儿子小名是卑贱的称呼,不能体现出康普生家族的荣誉。
凯蒂是抑于家族中压抑郁闷的气氛而选择走出南方淑女标准框架、却因走得太远而走向放荡堕落的女性代表。在班吉眼里她是一个母亲的形象——洁白无瑕而又温柔慈爱。但后来她未婚先孕,被第二个已经结婚的男人抛弃后不得不将私生女小昆丁送往家中,自从她结婚,班吉眼里的她就已经消失了,所以他痛哭。而小昆丁自从出生起就没听过自己母亲的名字——这是康普生家从上到下一律守口如瓶的事,因为这是影响家族荣誉的耻辱。
小昆丁自私无礼、目中无人,因从小无人管教而走向堕落。她逃学逃课去和男子幽会,同样是与南方淑女的形象背道而驰。
这本书读起来让人很抑郁,但却也引人深思:它表面描写的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南方封建地主家庭的没落,却能以小见大,表现作者威廉.福克纳对家乡南方社会现状的折射和焦虑,发人深省。
最后在这里附上一些资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