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中原
在本集中遥望中原的情感分成了三种。一种是百姓中的,它们遥望中原是一种故乡情结。当迁移到南方被附上了亡国的悲痛情感后,南方的富庶便成了身外之物,这里的美景变只是劳作的背景图罢了。在乡土社会中提到的血缘与地缘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体现,血缘引导他们去爱自己生活的故土,因为自己的亲人曾经生活在那里,还带上了一份对亲人的牵挂。所谓睹物思人之感,北方故土是自己带着情感生活的地方,而南方只是个苟活之地。第二种情感是文武百官的,他们忧民亦忧国,失去的国土是他们的耻辱,是他们无能的象征,金朝的女真族在他们挚爱的土地上肆虐践踏,只留给他们高傲冷酷的睥睨,他们被背负上了无法守护先人土地的罪恶感,遥望中原,仿佛是自己在照镜子,照见了那个软弱无能的自己。它们遥望中原的情感,还背负上了皇上的重任,他们无法违抗圣旨,为了俸禄和活路,他们其实也不得不遥望中原。第三种情感则是皇上的。皇上的情感仿佛是结合了前两者的,既有家国之恨,心里有存着一份对母亲的担忧和牵挂。他的母亲在北方生死未卜遭到非人待遇,都说母子连心,他的心灵无时无刻不遭受着道德上,血肉间的凌迟,在这种情形下,他怎么能不遥望中原,又怎舍得不遥望中原呢?
遥望中原的“遥”在我看来不只是临安到东京的漫漫长路,还有收复中原希望的渺茫,永远是个遥不可及的理想。都说强兵之路是强国之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南宋是个重文轻武的王朝,自认为自己可以用头脑作战,可没有精兵重甲的辅助,那绝大多数都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南宋的国力有很大局限性,怎么也无法到达顶峰。而他们不幸的是又遇到了英勇善战的女真族人,纪录片中也说到在冷兵器时代,作战靠的就是士气和勇气,这是以笔为戎的文官恰恰不具备的,这样的仗是必败无疑的。“还我河山,终是宋人之虚愿。”
纪录片中也提到,南宋经济繁荣,文学造诣极深,且都城也坐落在美丽的杭州,唯独就是综合国力一直都没搞上来。我们如今一想到南宋,便是道不尽的诗词歌赋以及其繁荣的经济,我们无法切身体会亡国之殇,反而羡慕他们丰富的精神食粮。它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犹若昙花一现,我想若是它存在的时间更长些,它是不是会带给我们更多文学上的惊喜,而我又有些怀疑,依靠武将打下江山增强综合国力得以存活的南宋,它的文学色彩还会那么“原汁原味”吗?
临安梦华
看完这一集,南宋的富庶令我叹为观止。这种富庶不仅体现在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还体现在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考究上。我想,是临安成就了南宋,也是南宋成就了临安。
华夏民族发源于黄河流域,洛阳长安等地成为多朝古都也并不全无道理。那就是历史赋予皇帝的使命:守护先人的土地。还有就是对权威经验的服从,历代君王在此定都,它必有风水或是地势土壤上的优势,就连先人留下来的农书等都是针对中原一带的,在这一系列经验(权威)的指引下,一般君王是不敢随意将都城迁到于中原地带大相径庭的地方的。此次赵构南下逃难,辗转到了临安,临安凭着它的美景成为了吟诗作赋的文人的素材,凭着宜人的气候肥沃的土壤成了在此安家落户的农民的福地,凭着淮河阻挡了女真族人铁蹄激进的步伐,社会的安定给了临安繁荣富庶的机会,而它恰好也有这种能力,是它造就了南宋一世繁华。繁华并不稀奇,但像南宋这般繁华到骨子里去,富庶深入其灵魂,在历史长河中却是屈指可数的。他们应着江南那番柔弱而不失韵味的美景,有雅亦有俗。他们懂词懂书,他们能歌善舞,他们听戏评剧,他们懂美食善烹饪,用味蕾感受多种口味中碰撞的奇妙,他们品茶煮酒,就连山泉水都要小心翼翼地担着,生怕它受伤而使茶有了伤痕味,他们爱花如爱生活,这时的女子满足印象中古代女子的所有模样,她们中的每一个,都精致到了骨子里。
南宋用它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临安赢得了关注,一艘艘贸易的船只向世界送去了中国的新面貌,人们向往临安,甚至来到临安,诉说讴歌着繁华。
蒙古族人骁勇善战,是战场上的赢家,作为后人,我为此感到热血沸腾且赞叹不已,而南宋臣民虽然在蒙古族面前显得孱弱不已,可他们是文化生活上的赢家,我在赞叹之余,多了一分向往。在我看来,胜仗败仗终究会成为历史中的一个事件罢了,而南宋留下来的文字会为后人所传诵,它所传递的精神会为后人所吸收,中国人也是由此一脉相承……
诗词流域
本集就将南宋人的生活日常细化到了文人。他们用文字写出了遥望中原内心的期许,描绘出了令人心驰神往的临安。
他们也用婉约和豪放两种流派诠释着这个时代。豪放的词道出了人们心中难以磨灭的家国情怀,无疑会引起更多(不同阶层)人的共鸣,人们往往会把有如此强烈的心灵冲击感并稍有遣词造句的作品称之为艺术。豪放词用一种狂野的方式激起了人们心中的情感,唤起了人们不敢表达却又难以忘怀的情感,那个时代人们日常生活的燃起的激情大概就是这些荡气回肠的词句吧。而婉约派的词与之相比,则有了儿女情长小家子气的意味了。它们打动人的地方,在于细腻的,欲说还休的绵绵情意。正因为它细腻,所以它有了较大的局限性,在人们咬文嚼字推敲琢磨之时得出的不同结论则决定了他们是否喜欢这首词,二人的情感往往细到许多微小的差别中,因此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婉约词派相对来说很难吸引到人的眼球,而它若是打动你,那也便是无以伦比深沉的喜欢了。
南宋诗词铁马金戈和山水田园这两大类并行不悖也道出了那个时代的理想与现实。我觉得铁马金戈是理想,因为南宋一直渴望收复中原,可无论怎样,南宋的金戈铁马终是不敌女真族,金戈铁马哪天真正能在沙场上打一场胜仗,因为种种原因,终究是理想。而山水田园是现实,纵使商品经济怎么繁荣,仍然有很多人在临安坚守着小农经济,守着自己的家当自给自足。而我又觉得山水田园是理想,既是诗人的理想,又是百姓的理想。诗人在看过南宋街市的纸醉金迷后难免希望归隐来磨砺内心,以达到修身目的,其次其间也夹杂着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文人不管怎样都是希望国泰民安的。而百姓的理想则觉得山水田园是无忧无虑的象征,能够免受天灾有个好收成则是他们一年最大的期许。还有也是渴望回到中原,在家乡的土地上耕作,或许那边收成没有南方好,可在临安,中原终是心头的一块心病啊。照这么说,铁马金戈也是现实。在现实中向来是不缺和女真族顽强的抗争的。
的确,诗词就像大江大河,不同地域支流的汇入就如同文化尽管上在地域间有着千差万别,但终究被中国诗词领域所容纳,不同时段河水的自我更新,河水经多年有了水文特征的改变,像极了诗词在社会变迁中的革新,例如形式的改变或是内容的宽泛化等。
我们生活在华夏土地上,我们的生活与祖国各种江河息息相关,正如我们无法摆脱诗词文字情感的笼罩一样,都说历史的意义是传承精神,那么南宋这段历史的精华,则在空前繁荣的文化体系了,它价值的体现,则在我们的接纳与学习了。
宋画江山
本集的开头就给我们欣赏清明上河图的不同视角。我最开始认为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在于它的丰富,它里面展现了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样式的房屋,不同的行业,店铺,这些无一不体现着画家的画功。而正片里提到的清明上河图所体现的社会价值也让我耳目一新,该画不仅展现了繁华,还展现了北宋社会的弊端。该画仿佛讲了一个长长的故事,说尽了北宋当下的情形,也道尽了北宋的将来……
相比于色彩鲜艳,构图完整的西方油画,我更喜欢巧妙留白的中国画。那些留白仿佛使画有了生命,我们在欣赏中不会有看到油画颜料堆砌的窒息感,我们得以与中国画同呼吸。大片的留白容易让人有旷远之感,小片的留白更像是衬托主体突出主体的表现力。
西方油画往往注重写实,让画呈现出像照片一样的视觉体验,注重“看”的体验,而中国画靠意象作画,注重“感”。因此欣赏一幅中国画就像读一本文学著作或是吟唱一首词,主人公有血有肉,情感丰富,小说用文字将人物刻画供读者想象,而画画则直观地展现了人物的形象,具体的事件则待人们去想象了。这得以让每个人细腻的情感在这里驻足,所以也难怪南宋时期的饭馆常常在门口挂上一幅画来吸引顾客了。
戏文南北
总体来说,中国的戏曲的发展过程是从无到有,从有到盛,从盛到衰。戏曲在南宋可以说是一种很俗的艺术形式,它的内容是吸引观众的,它的表演形式是要逗乐观众的。体会艺术不再是文人雅士的特权,普通百姓也有权评剧,它真正成为了家家户户茶余饭后的话题之一。而我们如今戏剧又被当作一种艺术被“供奉”起来,我们鲜少人懂戏剧,看戏剧,尤其是看一场古色古香的传统中国戏曲。因为有更俗的东西接替了它—电视剧。电视剧以反映社会生活为主线,人们在看时更有代入感,情绪的起伏也和剧情发展更加契合。如今的社会变迁已经是我们与戏曲间有了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那个年代的“俗”变成了我们如今高攀不起的“雅”,那个时代的幽默也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题材在如今的五花八门的主题中淹没,被称之为“老掉牙”……我们欣赏不来它的雅处,也不懂它的俗,我们只知道它因时间久远而大多遗失故显弥足珍贵吧。
回望未来
首先,西湖因了景而美。
我未曾到过西湖,但也曾听说过它的温柔。中原地带的水是没有如此浩渺,如此宁静的。黄河波涛汹涌,卷千万泥沙奔流到尽头,这带给人们胸怀壮阔的亢奋。那么西湖这一潭看似死寂的水给人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它没有如同北方男子般的粗犷,而是多了一份精致。南迁的人们望上它一眼,便好像敛去了自己的大大咧咧,说话的声音都要小上许多,说话的腔调也开始模仿南方人的吴侬软语,南宋人后来之所以追求多种形式的艺术,追求娱乐生活,我想这也是原因之一吧。
其次,西湖因了人而美。
在我看来,中国人爱的不是西湖,而是西湖见证的那一段辉煌的时代,西湖的美也绝不仅仅是湖山之美,而是多年文化积淀的内涵。纵使外国怎么模仿,他们的“仿西湖”终究是只有型而没有神,我觉得这大概就是“天人合一”吧。
南宋文人雅士多闲情逸致,西湖在他们笔下仿佛每一圈涟漪都有了柔情,他们将西湖比做绝世美女,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四季的西湖,不同天气中的西湖,都散发着动人的气息,让人怎么也看不够,怎么也赏不尽。文字在每个没有到过西湖的人的心中留下了不同的西湖印象,人们来到西湖,称赞了无数遍它无与伦比的美,不如是称赞刻画西湖文字的妙。画就更明显了,但不同的画家心中有不一样的西湖,这引发人们去探索西湖, 越来越多的人泛舟于西湖之上,行走于西湖之畔,我坚信,没有人气的西湖终究不是完美的。西湖承载着太多情愫,它像是人们倾诉的知心姐姐,它用柔美的水波抚爱一切有伤痕的心灵。南宋的人亦是美的,在我们如今看来,相比于他们的生活,我们活的有些单调甚至俗不可耐。无论他们是遵从朱熹的“理学”又或是陆九渊陆九龄兄弟的“心学”,他们都意在修身,渴望靠每个人优良的德行构建一个安稳和谐的社会,无论他们是通过学习还是发扬出自己的道德,他们都在社会获得了一席之地,为社会增砖添瓦。有信仰的佛教徒亦是如此,他们品茶论道,看茶叶在水中慢慢舒展,用一碗薄茶清净身心。这里的人是有智慧的,他们每个人个性的发扬形成了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局面,带来了无数本伟大的学术著作,也带来了伟大的三大发明,这三大发明带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倒不如说是南宋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南宋成就了西湖。南宋的文化精髓之精,之丰富引领着我们去关注南宋,进而关注临安,进而关注西湖。觉得自己景美的人在此刻将西湖上升为了一种意象,不觉得景美的人也会为它对文化作出的贡献多了一份尊重和景仰。
有人说:“厓山之后,再无中国。”因为南宋用它的富庶和文化底蕴科技内涵向世界宣告着中国的印象,而此后的朝代中没有到达过这样的巅峰,空有中国之名,而实是逐渐空虚的,缺乏了创新力,靠吃先人老本的中国沦为世界的平庸。尽管中国文明渊远流长,生生不息,而那个巅峰时代是我们永远驻足怀念的,它最像中国,最符合中国应该有的样子。
就如同我想像过千千万万种西湖,可最终它还是成了南宋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