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路上书心情随笔
哈尔滨 | 这里的冬天,比南方更暖和

哈尔滨 | 这里的冬天,比南方更暖和

作者: 异城异旅 | 来源:发表于2017-08-10 22:13 被阅读0次

    “东北人不怕冷”

    每次听到这句话,异旅君的黑龙江朋友张大胖都会骂上一句:“都一样是肉长的,怎么就不怕冷?不怕冷也是因为我们装备好,不是属性高好嘛,mdzz”。

    提起哈尔滨,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一个字:冷。其实如果你在南方和东北呆过,你会发现南方的冬天更冷。

    ▲哈尔滨的冬天

    哈尔滨的冬天差不多从10月中旬就开始了,一直延续到次年四月初的样子,最冷的时候白天最高气温在零下十几度,夜晚零下三十度左右。

    事实上哈尔滨位于黑龙江的最南端,距离较北的漠河等地还要有一千公里左右(约为哈尔滨到北京)的距离,所以比那些地方还是要暖和得多。

    东北在计划经济时代兴建大型工厂,工工厂为照顾工人及家属度过漫长寒冷冬季,于是大型修建暖气供应设备,这种暖气的确造福了百万东北人民。有的地方供热供的好,在家里甚至得光着膀子或者开窗户来凉快。

    哈尔滨的冬天,因为有暖气,所以

    上课的时候是不用把手坐在屁股底下的。

    进屋是可以脱外套,羽绒服里面穿半截袖的。

    有的时候真的是想吃冰激凌的。

    衣服是可以一天晾干的。

    晚上睡觉是不用盖两层棉被把自己裹成蚕宝宝的。

    哈尔滨冰灯的趣历史

    一到冬天,哈尔滨便被白茫茫的冰雪覆盖,变得静悄悄的,居民们都不出门,每天百无聊赖趴在热炕头上取暖,还给这种现象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猫冬”。

    上世纪60年代,正处经济困难时期,群众的生活十分单调,哈尔滨这样一个冰天雪地的城市,更是萧瑟冷清,用萎靡不振来形容这里的冬天,也不过分。

    时任哈尔滨市委书记的任仲夷,日日夜夜都在思考哈尔滨应该怎样利用自己的冰雪资源。事情在1963年发生转折,任仲夷去视察一个农贸市场时,发现有户人家门前闪烁着微弱的亮光。走近才发现,一个老太太蹲在路边,孱弱的身躯前摆着盏冰灯。灯是用一种上粗下细的水桶制成的空心冰坨,中间插上一根蜡烛,就是冰灯。

    当时任仲夷就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它了,冰灯必将拯救哈尔滨的寒冬。他像个孩子一样,回家就开始自己鼓捣冰灯,还拉上儿子一起,把家里的水桶、脸盆全部装满水,放到阳台上冷冻,待结成厚冰壳时,再拿回屋里,从顶上凿开一个洞,倒出中间的清水,再点上蜡烛,然后成功地做出了冰灯。

    随后任仲夷就迫不及待召集哈尔滨相关领导到家里,举行了一个非正式小型工作会。他表示:“现在离元宵还有5天,我决定效仿南方的元宵灯会,在咱们兆麟公园搞个冰灯展览,名字都想好了,就叫冰灯游园会,各位看如何!”

    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哈尔滨市第一届冰灯游园会盛大开幕。老百姓们第一次知道冰灯还能玩出花样,纷纷去兆麟公园捧场,第一个晚上公园里就涌进了5万人。

    时至今日,哈尔滨冰灯已经在国际上排得上号了。经过不断努力,今日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与日本札幌冰雪节、加拿大魁北克冬季狂欢节、挪威奥斯陆滑雪节并称为世界四大冰雪节。

    哈尔滨的过去:繁华如上海

    其实,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地处东北腹地的哈尔滨,是亚洲第二国际大都市。

    1896年至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建设,工商业及人口开始在哈尔滨一带聚集。中东铁路建成时,哈尔滨已经形成近代城市的雏形。20世纪初,哈尔滨已成为国际性商埠。

    当时,全球有34家外资银行在哈尔滨开设分支机构,全市各类金融营业网店1280余家,与巴黎、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直接业务往来,哈尔滨的金融动态可以左右全中国和远东的金融形势。

    连通西伯利亚大铁路和国内各线铁路的哈尔滨火车站,也成了当时亚洲最繁忙的客货火车站,包括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的旅客乘火车前往欧陆各个城市都需要转道哈尔滨。

    1932年的哈尔滨,繁华程度不逊于上海,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转型,如今连上海经济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大量的人口也正在从哈尔滨流失!让人唏嘘不已!

    分享时刻

    欢迎你来留言,与我们分享只属于你故事,分享你对哈尔滨的点滴感受。

    期待与你的相遇。

    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哈尔滨 | 这里的冬天,比南方更暖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tfk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