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山远水长:汉字清幽的意境》羡于其中的韵味选一段推荐给喜欢中国文化的大家: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句耳熟能详的俗语。古人之可如此事理交融,或许是感触于水之流动清澄,一如人生智慧之必须时时常保清新,而山的稳重落实则呈示了人格操守的坚定不移。
游山玩水中的体悟,往往就是一个人对生命的表示。宋仁宗元丰五年十月里的一个夜晚。在赤壁泛舟遨游的东坡,写下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佳句,江流有声,断岸千尺,也使我们蓦然发现,原来他对这眼前空间的知觉感受,竟如此飘逸平淡。
与他同时的王荆公则不然。荆公将天下山水区别为二类:一是“夷以近”,一则“险以远”,于《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尝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贬谪之人与变法人物以心接物的趣味气概,截然两橛!虽然,东坡未尝不欣赏荆公内心的丘壑,然而他触景皆春、物我相化的意境,和荆公相比,也仅是遗世人物罢了。
山在中国文学作品当中,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素材,看山可使人心胸豁达,也往往使人情寄其中,不同的山,在瞬息万变的阴阳造化里,也呈现不同的风格,或瑰奇、或奔放,万千的气象将为心灵造成不一的震撼与融合,而诗人便也从其中蜕化出一种艺术性格,开凿出自己对人间世相的感发探寻。湖北襄阳古隆中,诸葛亮故居寓处有一副对联,其上联云:“沧海日,赤城霞,蛾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广陵涛,庐山瀑布,是宇宙奇观,绘吾斋壁。”寄寓了人类在追求荣华富贵之后一种必要的寻索,由是,崇山峻岭便成为捕捉灵光意趣不可或缺的途径,而许多知识分子就凭借于此,表现他们无止无尽的精神追寻。
因此,兰亭修禊的崇山峻岭,足以畅叙幽情;渊明的南山则纯属自我。王摩诘可由寂寂空山烘托幽静,柳宗元则使千山之下的渔翁卓立千载。“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将我们带入一个荒凉的古老世界,而“两山排闼送青来”,顿时又给我们鲜明悦目的色彩感受。一年四季,山更呈现不同形态,有其四时之色,所谓“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洗,冬山惨淡而如睡”,无不可爱。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是辛弃疾陶醉于水声山色的句子,也看出这位民族诗人栖栖遑遑的一生之中偶有宽心怀想的吉光片羽。或有人从孤崛的奇峰领略人生挺拔勇往的意义:“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袁枚可由山形奇崛反映一己对人生的心情。原来,许多成功的人,当他们活着的时候超越凡俗,而死后也终能在历史上闪耀着光芒,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曾是人间真正的佼佼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你曾与山为伍,山居一日,会给你一种出尘之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