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得看到一部国产青春片,没有满屏充斥的小鲜肉,没有甜蜜到忧伤的烂俗爱情。有的只是对成长的追问,对家庭教育的探讨。
导演曹保平在谈到《狗十三》时,说:“没人注意到我们是在什么时候突然长大,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很残酷,我想让大家回头看看这一天。
而这种残酷,在我们每一代人的成长里,就如同淋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患了感冒,然后不知不觉间痊愈。每个人都经历过,也就显得稀松平常,所以没有多少人会记得。正如感冒痊愈的背后,你永远都无法了解到,守护在你身体里的白细胞,和感冒病毒之间的“战斗”有着怎样的惨烈。
《狗十三》里所讲述的成长,亦是如此。主人公李玩的爸爸妈妈离婚后,她被判给爸爸抚养。爸爸给她找了一个后妈,因为想着李玩还小,就没让李玩跟他俩一起生活,所以李玩一直以来都是爷爷奶奶在照顾,自己则忙着工作,偶尔回来看一下女儿。
在爷爷奶奶眼中,照顾好孙女的一日三餐,每天变着花样给孙女炒几个她爱吃的菜,不让她挨饿受冻受委屈,就是最好的宠爱了。而爸爸除了给她生活费,过问一下学习,也没有太多的交流。每天回到家,李玩跟爷爷奶奶打过招呼,吃完饭,就窝回房间,听歌,画画,在自己的世界里遐想。就这样子长到了13、4岁,而她的内心,也从来都没有人主动去关心过。
与成长的第一次撕扯,发生在选兴趣小组时。李玩明明痴迷于物理学,但爸爸和老师一起都觉得学英语更好,于是胁迫着李玩改报了英语小组。在大人的眼中,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只是他们似乎都忘记了,每一个大人,都是从做孩子开始的。
撕扯的过程,其实很简单。先是抗争、赌气、冷战,因为爸爸的小“让步”,送来了一只宠物狗,而最后达成了妥协。大人们永远有无数种手段,来解决孩子们的这种叛逆。好像只要打着亲情和家长权威的幌子,没有什么事是解决不了的。
你长大了,该懂事了。在大人的眼中,懂事就意味着听话,按照着成人世界的生存法则,一步步学会戴上虚伪的面具,在刀戟加身、怪兽出没的危险丛林,打造出一副厚厚的铠甲,然后负重前行,百毒不侵。
好在,在成长的孤独和迷茫里,一条狗,就是她青春的所有欢愉。她给狗取名为:爱因斯坦。
而与成长发生的第二次撕扯,是因为“爱因斯坦”的走丢,爷爷带“爱因斯坦”出去买菜时,狗走丢了。
李玩因为“爱因斯坦”的丢失,哭得很伤心,大半夜的满大街去找狗,为了找狗,她推倒了爷爷,弄伤了爷爷的脚。可是爸爸和家人的反应却是“不就是一条狗吗,你要闹到什么时候?”爸爸还动手打了她,威吓着让李玩一遍遍给爷爷道歉。
关上门后,李玩瑟缩地蜷在浴室里,莲蓬头的水和着委屈的泪,哽咽无声。那一刻,没有人知道,她的心里,对于成长有着多深的厌恶和恐惧。
后来,弟弟因为挥舞着棍子打伤了奶奶,李玩对爸爸说,弟弟应该给奶奶道歉。得到的回复却是:“你说啥呢,他那么小懂个啥”。
成人世界的矛盾法则,对涉世未深的少女李玩来说,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明明对牛奶过敏,却因为大人们觉得牛奶有营养,被逼着喝下,结果吐了一地;明明告诫李玩不许喝酒,却偏偏在酒桌上让李玩端起酒杯向领导敬酒;明明有些事情,大人们的决定是错的,却依旧苦口婆心地说:我是为你好。
成长,就意味着,没心没肺,无关痛痒。以至于第三次撕扯到来时,李玩才能够假装淡定,在爸爸和他的领导同事面前,乖巧地拿起筷子,夹起面前的一大块狗肉,若无其事地咽下。
与其说,所有的成长都是云淡风轻,倒不如说,所有的成长都是经历过无数撕扯过后,剩下的一具妥协、麻木、冰冷、讨厌的躯体。掏空了自由的灵魂,不再天真无邪,童言无忌。
大人们早已经穿上了厚厚的铠甲,在前面披荆斩棘,顾不上跟在后面的小孩子,跌跌撞撞,举步维艰。他们以为,他们用血肉之躯开辟出来的坦途,会让孩子少走弯路,健康成长。却丝毫不过问,还在青春期的他们,面对着成长,挣扎着走过的不安和彷徨。父母一遍遍告诫着自己的孩子,要听话,要懂事,却偏偏没有人告诉他们:成长,但请保持内心的那份纯真。
很多时候,大人们以为孩子一觉醒来,就长大成熟了。殊不知,在那个过程之前,他们耳濡目染了多少的“问题”少年(女),最终被驯化“招安”。留在成长尾巴上的青春,就像是一只误入课堂的蝙蝠,惶恐不安,慌不择路,啪的一声,就被谢幕了。
被剥落的是天真,留下的是青春,然后学着怎么样长成一个懂事的大人。这一切,似乎都是无限循环的。也别抱怨父母,因为他们,包括他们的上辈,都是这样子长大的。磨平了棱角,长成懂事的大人,然后又回过头去,帮着自己的孩子懂事。
只是成长之后,还有成长。对于现实社会来说,每个孩子的诞生,都是对成人世界的一次革命。所以在青春无休止的骨折和肢解中,岁月静好,愿每个小孩儿都能安然长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