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领悟哲思
【国学领悟】《道德经》里的父母之道01‖如何与孩子相处

【国学领悟】《道德经》里的父母之道01‖如何与孩子相处

作者: 拾19玖 | 来源:发表于2020-04-03 22:54 被阅读0次

    引言:

    父母是孩子的根基,父母宇量有多宽、气韵有多高,孩子的天地就多大。孩子在这片天地里,是暖春还是寒冬,是晴天还是雷暴,是富裕还是贫瘠,是温暖还是孤独,都由父母决定。

    孩子之于父母,亦友亦敌亦良师,是小玩具、跟屁虫、破坏王,一起欢乐一起吵架一路成长。如何对待孩子,如何教育孩子,如何与孩子相处,是父母逃不掉的必修课,《道德经》中暗藏了奥秘。 


    《道德经》里,道对待万物的方式,是圣人与百姓的相处之道,亦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如道德经第四十九章所说: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立足于天下,要谨慎收敛,让天下人的心都归于一体,百姓都在努力听着看着,而圣人把百姓当作孩子一样看待。

    道如何对待万物,能为天下父母对待孩子提供借鉴。

    孩子在呵护中成长着,陪伴孩子、教育孩子,父母习惯安排生活、学习、玩耍的方方面面。孩子渐渐长大后,矛盾冲突日增,是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带孩问题。

    “同一道题讲解十遍都不会”、“画书画墙的习惯怎么纠正都改不掉”、“乱扔乱撕的毛病如何教育都防不住”,父母日渐焦虑、越来越想不明白孩子到底怎么了。《道德经》第十章告诉我们怎样和孩子相处才是合乎道的方式。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01 生而不有:生育他但不拥有他

    这是父母对待孩子的基本原则。前几年,一位母亲生下孩子后,因患有抑郁症,又对家人不满,写下遗书,抱着孩子从十一楼跳下。

    网上舆论大多数指向对她不好的那个家庭,如果这位母亲没有带着孩子走向灭亡,我也会同情她。可她是孩子悲剧的直接造就者,很显然她把孩子当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孩子从母亲肚子里出来,视为自己身上的一块肉,婴儿的时候,无法靠自身能力养活自己,父母全天养育、庇护成长。久而久之,给她产生了错觉,“孩子属于我”,或者“孩子的未来由她决定”。

    上面的例子比较极端,生活中到处可见把孩子当成附属品的例子。

    孩子习得技能后,父母忘记他有能力处理自己的问题。孩子有探索欲求时,父母因保护之责阻止孩子的成长。孩子不敢挑战时,父母替他承担挫折,忘记孩子只属于他自己。

    只有父母排除拥有孩子的错觉,孩子才能从探索和挫折中触摸到他自己的“德”,即潜能。孩子不仅能更早触摸到潜能,还能更顺利地度过“内在力量建设期”,这一过渡期正是父母最头疼的叛逆时期。

    02 为而不恃:孩子有了成就但父母不居功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这句话误导多少父母,贻害多少孩子。许多父母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加在孩子身上,或者对孩子的加以期望。

    正常父母为孩子竭尽所能付出关爱、精力、财物。有付出就会想着要有回报,这是人之常情。父母想要的回报是什么呢?

    有些会说,只要孩子健康、阳光、幸福就行。有些认为,这样的收获太基本、太空洞,总觉得要有实在的成果,才不枉几十年的全心付出,比如,有杰出的一技之长,有突出的学识成就,有前途光明的事业。

    他们既希望孩子健康、平安、幸福,又有财富、能力、事业。如果没有这么实在期盼的父母,要么被理想化教育洗脑,要么刚做父母不久,还沉浸在惊叹生命伟大又奇妙之中、要么孩子不是亲生的。

    做父母的几十年一直持续着这种期盼和愿景,就会在心里形成惯性错觉,“只要孩子有成就了,就是我的成就”。等到孩子达到期望那天,父母就像自己实现了目标,一旦孩子没有达到预期,心理落差马上形成,恨铁不成钢,内心充斥着抱怨。

    做到“为而不恃”,不是要人们放低期望,而是要人们警惕在内心今年累月形成的错觉高墙。保持期望前提下,从一开始抱着“孩子路是为他自己走的”这一观念,才有可能跳出惯性错觉。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但不是人生的延续。自己的路要自己走,自己的目标要靠自己实现,这适用于每个人。

    03 长而不宰:引导孩子但不控制他

    父母教育职责是启发孩子、引导孩子,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德”。这种启发和引导,太轻没有效果,太重变成控制。因此,父母不仅要学习怎样引导孩子,还要学习怎么把握这个度。

    控制实际是不了解造成的。不了解孩子的能力、不了解孩子的想法、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就不懂得怎样引导。学习、生活、习惯引导不了,只能强制了。

    不了解又是懒惰造成的。父母既是角色,又是种能力,每个人不是生来就有做父母的天赋,后天努力必不可少。

    如果不想花精力学习孩子心理、学习育孩技能,不想花时间观察孩子行为,不想花耐心反思琢磨与孩子相处之道,就学不会引导孩子,更不知道如何为孩子指明自身潜能,发展自身能力的方向,成为孩子选择自己的路,提升自己的意志,努力向上的后盾。

    做到“长而不宰”,不仅要刻意控制自己的“度”,更要培养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从不同方面了解孩子、引导孩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学领悟】《道德经》里的父母之道01‖如何与孩子相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trs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