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的孩子告诉我,她最不喜欢的学科就是语文课。我问,为什么?她说,语文老师只会对着PPT照本宣科,还让我们每天背记50个小学阶段就已熟练掌握的词语,真是讨厌乏味!
听了孩子的话,我很震惊。
当代的语文教学不应该追求更开放性的文学素养培养和创作力挖掘么?如果还是老套地带着学生去“肢解”文章,古板的分析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甚至逼迫学生去死记硬背句子、词语,这样的教学模式只能不断地扼杀掉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在凌迟孩子的文学创造力!
伴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近几年,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更偏向于考察应试者的综合素养和文学创作力。在这种导向下,语文教学不应该古板和模式化,更应该注重它的创新性和开放度。
从此不难看出,语文教学的精髓——首要的是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对文字的感知力和创作力,然后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因为,一个从阅读中经历了古今中外各种社会生活、经历了漫长历史发展、倾听了众多智慧语言、分享了无数思考成果的孩子,不仅在思想上更成熟,在价值观上也更完善。
如果在语文教学中,一味的逼迫孩子生搬硬套或死记硬背。那么只能把孩子培养成心灵苍白、思想空洞、没有成熟价值观的人。这样的人,纵使有一肚子精彩词句,也没能力摆弄出有灵魂的作品。
环顾四周,我们的教师和家长都在批评孩子的作文“不深刻”、语文不能考出满意、漂亮的成绩,把所有的原因都归结为孩子不够努力,却不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有问题,这显然是本末倒置,张冠李戴。
试想一下,一个人文学创作力的深刻来源于哪里?很显然,文章中的“深刻”是一个人思想认识水平的刻度。如果孩子从未或很少从书籍中分享到前人的社会生活经验、他人的思想成果,感受到中华五千年的文字之美、文明之美,以他小小的年纪,有什么办法能“深刻”呢?
所以,语文教学最根本的是寓教于乐,激发出孩子的探索和阅读兴趣。然后,带着他一起去体验浩瀚文字中的真善美,让孩子从中体会到愉乐、广阔和趣味,这才是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教学模式。
目前,面对孩子的问题,我竟无言以对。
因为,让我和孩子一起去声讨她的语文老师教学水平如何不妥和差劲,只能加剧孩子对语文的厌恶情绪。这种做法不可取。
面对孩子的抱怨和质疑,我只能告诉她,语文学习最关键的在于感悟和积累,不要局限于老师要求的框框架架,想读什么、喜欢读什么,你就大胆地去读,武侠、侦探、故事、古诗词,无论哪一样都可以。前提是自己喜欢,能真正读进去,为书中的情节吸引和着迷,即使暂时不理解也没关系。读得时间长了,你自会发现语文学习的奥秘,这个方法你不妨试一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