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纵观几千年历史长河,人生几十年也不过是白驹过隙,总是会羡慕那些永恒的东西,希望自己能在有限的生命里追求永恒的价值。
魏文帝在《典论·论文》说“夫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学提到了与事功并立的角度,鼓励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活动。古代的文学家与史学家也注意到了文学的发展与变迁,就目前所能看到的资料而言,早在西汉,太史公在《史记》中就有《屈原贾生列传》还涉及宋玉、景差、唐勒等辞赋家,《司马相如列传》还收录了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喻巴蜀檄》、《难蜀父老》、《上书谏猎》、《哀二世赋》、《大人赋》、《封禅文》等八篇,太史公向来惜字如金,可见对辞赋的喜爱。班固在《汉书》中也对《史记》之前的史官之文的发展有论述。在《宋书·谢灵运传》中对南朝宋之前的诗歌发展史有详细的论述。范晔著《后汉书》始列《文苑传》,按时代先后顺序将文学上有成就的人传记合在一起,后世正史多祖其范式。
20世纪初受外国影响,中国开始出现文学史著作,首先是林传甲在京师大学堂作讲义《中国文学史》,20年代有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30年代有胡适的《白话文学史》上卷,40年代有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以及60年代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都堪称经典。在目前最流行教材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认为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简而言之就是“文学的历史”,不仅要注意以文学证史,同时也要注重文学自身的文学特性。
文学之所以被称为文学,是因为具有艺术感染力及审美价值,记的古人有:“读出师表不哭不为忠臣,读陈情表不哭不为孝子”的说法,足见好的文学作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想起之前学校课堂里学到那些经典唐诗宋词时候,不仅想见作者风采,为作品中表现出的情感所感染,能有所感悟和启发。
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是文学的一翼,文学传媒是文学的另一翼,文学本位就是强调文学创作的主题及两翼。文学史既然称为“史”就不单单史按照世道顺序将作家作品简单的排列在一起额,更应该注意承传流变,来了解文学发展变化的前因后果。
文学史的存在是客观的,对文学史的描述也应该力求董狐直笔,而文学史著作先不说在流传中年代渺远,多有佚失,又多好事者添加附会,再加上记录者个人的主观色彩,很难确定我们看到的与实际究竟又多大的差别。当代人研究文学史,眼光不局限于古代,能鉴古知今,注意当代的文学创作及本身发展过程,这样对当代文学创作也多了借鉴意义,更有可能因为反映了当代人的思想观念而格外被后人所注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