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诸荣会老师。那是在一个朋友处,他让我晚上陪一个专家吃饭,我说,陪专家吃饭有什么意思啊,不去了。他又说:这个专家是个书法家,而且和他相交甚好。因为是朋友的老友,于是我就不再推辞。
饭前,诸老师客气,给朋友和我都写了一幅字,给我的是“惠风和畅”,取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由于匆忙,没有落印。
半月余,我请诸老师和朋友及我的几位好友小聚,他们也都是做媒体或对书法有研究者。席间,与诸老师相谈甚欢,尤其是对其文人风骨感触颇深。
翻看诸老师的作品集,南大文学院老院长丁帆对其评价极高。
丁帆:编辑朋友诸荣会要为自己书法展印作品集,邀我作序,本想推辞,原因乃我非书界中人,有何资格给一个书家作序呢?转念一想,作者满可以随便找一个书法家协会主席、副主席为之作序,却让我作序,无疑是更看中了自己的文人身份。诸荣会的散文创作在文学界名声鹊起,他的书法亦在书界得到许多书家的首肯,究竟是他的文好,还是字好呢?与他,与众,都是一个十分吊诡的两难选择,尤其是对他日后的文化路线的设计有着生死攸关的联系。就此而言,让我感触良多,便敷衍成如下文字,以为一种另类书法评论吧----所谓“文人书法”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概括,人们之所以把历史上的二王、颜柳,以及欧阳询、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董其昌、文征明等贯穿整个书法史的大腕都列入了“文人书法”的行列,就是因为这些书法家首先是一个文学家,起码也是能够进行文学创作的人----诸荣会的书法除去功底深厚外,更重要的是,其个性特征十分鲜明,尤其是以行草见长的笔墨,你尽管可以找出二王的正宗笔意,觅到苏黄米蔡的走线痕迹,但是你却更多的是体味到一个书者灵动大气的个性特征。说其灵动,就因为他的行草既有来路,也可以见出其中如其散文创作那样起承转合的变化,集众家之长;除去少数的拘谨之作外,多为那种更趋于浪漫放达、气势如虹的风格,其墨色凝重里透出欲飞欲动的洒脱来,但毕竟也有一分拘泥的味道。我想,这是符合他的文化身份的表现,这个集作家、编辑家和书法家为一身的人,他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从其行走的线条当中就可以管窥蠡测到其中之奥妙。但是无论如何,像诸荣会这样的文人书法家对传统文人书法的承继在中国已然是寥若晨星了,其书法的内涵远远超过一些当下的所谓书法大师,予以不信,可以拿出来比试比试,鉴赏之下,立判高下。
画家陈丹青“另起一笔”的题字内涵亦很明确。
席间,由于都在南京地面上,又多是书法爱好者,谈起江苏省美术馆的吴振(和在坐的一个朋友是孪生兄弟),一个朋友误听成了吴振立,又谈起吴振立,我说他的作品我也有,也非常喜欢。
今天朋友告诉我,上合组织给诸老师发来感谢信,其作品被作为礼品赠送外国友人。特立此文,感谢诸荣会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