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从来如此,也将永远如此。”
“Tennyson?(一位诗人)”
“不,基汀。”
这是美国电影《死亡诗社》中的一段对话,阐述了主人公基汀老师,也就是这部电影的中心人生观。
当死亡与诗联系在一起,我的脑海自然蹦现了“向死而生”这个词。
它承载了诗人的浪漫,也承载了生命的沉重。
浪漫与生命,恰是这部影片所讨论的主题。
《死亡诗社》首映于1989年,又被译作《春风化雨》,故事背景为上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是一部有关教育的影片。
谈及中国教育,“应试教育”被诟病已久。而《死亡诗社》的故事发生地,正是当时美国应试教育的“楷模”——威尔顿预备学院,相当于我们的高中。
当新旧教育观念发生碰撞,当生命与浪漫被现实和悲观所束缚,第一个举起火把的人和第一个被照亮的人,究竟会走向光明还是被拉进黑暗?
《死亡诗社》以诗为引,用浪漫的画面和128分钟为我们展现了这场蚍蜉撼树的较量。
02
基汀老师也曾毕业于威尔顿预备学院,这座以“传统、荣誉、纪律、优秀”为四大支柱,却被学生称为地狱的学校。
他来自地狱,却没有被地狱禁锢。
当基汀老师成为这所学校的教师后,他决定举起浪漫的火把,照亮这群17岁的孩子。
第一节课,他说,“抓紧时间孩子们,让你们的生命不同寻常。”
他自称“船长”,希望自己能带领他们远航。
他告诉他们,“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份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
他踏上讲桌,从另一个角度探寻世界,并且邀请学生如此。
他在威尔顿的校园和学生一同行走,引导他们寻找脚下属于自己的路。
他让学生撕去束缚思想的序言,举起浪漫的火把,带领他们在诗的道路上下求索。
他鼓励学生抒发内心所想,坚持自身所爱……
观看电影时,基汀的形象让我不由地想起了高中的班主任。
他和基汀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从另一所高中转来,教育理念与学校相悖。
他希望带给我们有家的感觉,希望拓宽我们的视野。
可学校要求的却是冰冷的纪律和死记硬背的考点。
当我在基汀身上看见那位老师的影子时,似乎也预见了他们相似的结局。
03
尼尔是基汀的学生,他活泼好学,对生活充满热情。
当他知道老师曾是死亡诗社的成员时,他好奇请教,并重新发起死亡诗社。
“死亡诗人致力于吸取生命的精华。”
这句话来自梭罗,也是“死亡诗社”的名字来源。
他们藏匿于黑暗的山洞,在自然深处歌颂诗歌的浪漫。
是基汀引领他们找到生活的浪漫,尼尔也以此鼓励和安慰朋友,正如薪火传承。
可是他的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
他热爱表演,却被父亲反对。他听从老师的指导,告诉父亲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却只得到父亲的短暂退让。
就像大部分的中国父亲,试图按照自己的期盼,去规划孩子的未来一样。
他打着“你有很好的机会,我连做梦都没想过的好机会”的口号,强制尼尔放弃表演,考取医科大学。
尼尔对父亲说得最多的话是“Yes,sir”,直至自杀前,他对父亲说的都是“Nothing”。
可是真的没什么吗?他生前最后的话明明是“我演的很好,真的很好”。
他不甘心,他纠结矛盾,他明明得到老师、同学、演员……所有人的嘉奖——除了他的父亲。
是基汀鼓励他坚持梦想,于是他得以成功演出,体验表演的快乐。
当他的父亲强制将他从戏院带走,明确告诉他必须转学,当他知道自己再无退路,他用一把枪使自己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17岁。
在他最快乐的那一夜,他选择了自杀。
他戴起了他的王冠,然后向现实低头。
如果他不曾遇见基汀——他生命的火把,他不会知道,原来自己也可以拥有光亮。
可他的生活就像一潭泥沼,不断将他拉向地狱。
这束火把,最终没能彻底照亮他,并且烧伤了举起它的人。
04
尼尔之死将基汀推向风口浪尖。
学校将所有责任推到他个人,并以威胁退学的方式联合学生家长,迫使死亡诗社的其他成员在污蔑基汀的报告上签字。
可是对于尼尔来说,他最敬爱的老师会是杀死他的凶手吗?
如果他不曾遇见光,他可能依旧是那个只会说“Yes,sir”的17岁少年,然后按照父亲的规划,浑浑噩噩度过一生。
可如果那样,他永远没有勇气像父亲诉说自己的理想,没有机会站上热爱的舞台。
后悔与否,我们都无法替他判定。
但至少我没有后悔。
当我那位与基汀相似的班主任因为不肯服从学校的教学方式,而被迫在高三离开我们时,我们也曾满怀不甘。
我们反抗,上诉学校,用尽一切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却都是徒劳无功。
但我们的生活毕竟不是电影,所有的异议历经时间的消磨,最后都归于沉寂。
于是我们又重拾那位老师到来前的日子,任由数学公式和英语语法将我们的大脑填满。
如果我们不曾遇见那位班主任,我们不会知道,原来学习也可以有那么多形式,也可以如此有趣。
我们也不会在失去的瞬间如世界倾塌,奋起反抗所向披靡,然后在失败后更加痛苦失落。
可是我们所有学生,没有任何人会后悔遇见他。
至少,我们曾遇见光。
05
与现实相似,基汀老师这场蚍蜉撼树的较量,最终以悲剧收场。
他没能撼动学校的教育方式,甚至得不到家长的理解。
可是,他却在孩子们心中留下浪漫的火种。
当他不得不离开学校,重新回到那间教室时,死亡诗社的孩子们用他曾经的方式踏上书桌。
他们说:
“O Captain,my Captain.”
足够了。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