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
元年,初继位的桓公两次与郑伯会见,完成与郑国“泰山之祊易许田”之事,修好于郑。其时,郑小霸余威未退,初继位的桓公需要强国的支持,正好完成隐公八年未完之事。两国一拍即合,立时如胶似漆。
五年,郑庄公被周桓王干脆剥夺了卿士的身份,从此郑国不能再参与周王室的朝政。一代雄主的郑庄公岂能任人欺负,于是不再朝见周王。周王纠集了几个诸侯,要教训一下郑庄公,“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结果被郑军打败,连周桓王都被射中了肩膀。周王颜面扫地。
然而桓公六年,各国抗戎救齐,英武的郑世子忽率领郑国军队击溃了戎兵立了大功。但是在接受齐国馈赠礼物时,鲁国却把郑国排在了最后。这是得罪了郑国,两国关系开始恶化。因为这个缘故,桓公十年,郑国便约了齐、卫来讨伐鲁国。十一年,一代雄主郑庄公去世,郑昭公忽继位不久便在内乱中下台并逃亡卫国,郑厉公突继位。
郑厉公的继位是靠宋国的帮忙。但宋国借机索贿无度,引起郑国不满。此时郑国国君已不是当年那个在抗戎救齐战争中立了大功又对鲁国把郑国排在最后不满的原郑昭公忽了,因此鲁、郑关系有所好转。桓公十二年鲁国开始调停郑、宋两国关系,以求两国讲和,“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于龟;丙戌,公会郑伯,盟于武父”。但宋国没有诚意,于是“十有二月,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桓公十三年,鲁、郑、纪三国又与齐、宋、卫、燕四国干了一仗。这段时间,鲁、郑关系又进入蜜月期。
然后,郑国自郑庄公死后,内乱不断,国力也逐渐衰弱。十四年,在东门之役之,郑国惨败于宋。桓公十五年,郑厉公又在内乱中下台,郑昭公复位。鲁桓公为郑厉公出头,“谋伐郑,将纳厉公也。弗克而还”。桓公十六年,鲁国再一次“会宋公、卫侯、陈侯、蔡侯伐郑”。同样是无果而终。
桓公十七年,郑国再一次内乱,复位后的郑昭公在政变中被杀。郑国国君几年内走马灯似的换。郑国本来国小,立国时间又短,全靠雄主郑庄公才使得郑小霸在春秋初期威风凛凛。郑庄公死后,内乱不断,加上本来就存在的国小的短板,郑国的衰弱是必然的。随后齐、晋、楚等大国的崛起,郑国就只能在大国之间折冲周旋、委屈求全了!
【宋国】
鲁桓公年间,宋国最大的事件就是“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二年,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结果各国收了宋国的贿赂,不了了之。鲁国更是得到了郜国大鼎,也就是郜国造的宗庙祭器。这意味着鲁国对郜地的合法拥有。这对鲁国真是一份大礼。
宋、郑关系一直不好,因而宋国也积极介入郑国事务。郑昭公下台,郑厉公得以继位,是靠宋国的支持。而宋国以扶持郑厉公上台有功而对郑索贿无度,又引起宋、郑两国关系恶化。十二年,鲁桓公出面调停,宋庄公却毫无诚意,结果引来鲁、郑联军攻宋。次年,“公会纪侯、郑伯。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结果“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值得注意的是齐、卫站在了宋国一边,但是结果却败了。可能齐并未出全力,但在那里,为盟友扯旗出头还是必要的。
十四年,宋报复上年败给郑国,于是有东门之役,“冬,宋人以诸侯伐郑,报宋之战也。焚渠门,入,及大逵。伐东郊,取牛首。以大宫之椽归,为卢门之椽”,郑国惨败。
【陈国】
陈国的主旋律也是内乱。“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再赴也。于是陈乱,文公子佗杀大子免而代之。”
【卫国】
内乱。十六年,“十有一月,卫侯朔出奔齐”。
【芮国】
内乱。芮是小国,桓三年,“芮伯万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也,故逐之,出居于魏”。这次内乱引来秦国与周王室的干预。次年,秦国在《左传》中第一次出场,便是卷入芮国这场政治斗争。先是“秋,秦师侵芮,败焉,小之也”,然后“冬,王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
再看【晋国】
晋国在国际上还没有露脸,那是因为晋国还处在分裂状态。正统的翼力小势薄,曲沃历经二代,不懈努力,到鲁桓公八年,晋孝侯、晋鄂侯、晋哀侯、小子侯四代国君皆死于曲沃之手,但曲沃始终得不到周王室的认可,曲沃杀一个,周王室就为晋国新立一个国君,甚至还集合一些小国攻打曲沃。没有周王的支持,曲沃是不可能成功的。而强大的曲沃也不是周王集合一些小国就能战胜的。因而晋国仍只能是分裂。
以上可见,内乱基本上是各诸侯国内的常态。
除了内乱,还有外患。
比如【纪国】
齐国正在崛起,旁边的纪国是块肥肉。五年,齐、郑欲偷袭纪国未果。但齐强纪弱,纪国总是危在旦夕。而纪国采取了积极的自救行动,首先是请鲁国凭借特殊的地位出面调停,并请周王室为此说情。周王室虽然拒绝直接调停,但随后周王娶纪女为王后,无疑也是对纪国的一种支持。纪国暂时避免了灭国的命运。
【周国】
再看周王室与鲁国的特殊关系,鲁桓公四年、五年、八年,周王室相继派人到鲁国聘问。八年,周王娶王后,托鲁国主持。鲁国到纪国迎接王后到鲁国,然后再送到周室。
周桓王主持的周室,一方面积极争取最亲密的兄弟国鲁国,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平定芮国内乱、保全纪国、拒不承认曲沃为晋国的正统,无疑都反映了周桓王维护周室尊严的正统地位的努力。唯独对郑国最失败。
周王室也有内乱,十八年。“周公欲弑庄王而立王子克。辛伯告王,遂与王杀周公黑肩。王子克奔燕。”与各诸侯内乱不同的是,在位的一方是胜利者。
【楚国】
楚国于这段时期突然崛起,并开始进入中原各国视野。二年,“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不过此时楚国的活动范围还仅局限于其周边地区。楚国着力经营这一地区,六年,侵随国,九年,联合巴国败邓、鄾。十一年,败郧军。十二年,伐绞,大胜。十三年,伐罗,惨败。
【齐国】
在中原地区,则是齐国渐渐显露出霸主的实力和气质。
齐欲灭纪,纪国为了自保,用足了外交手段,求救于鲁,鲁又求于周,但周王却也感无力。可见齐之强。
其时,中原各国多受北戎侵扰。齐国还担当了抵挡北戎进攻的任务。
但以齐之强,面对北戎的进攻也倍感吃力。六年,北戎伐齐,齐人依靠郑国的援军击败了北戎。
齐鲁邻国,关系特殊。一方面,鲁桓公娶了齐僖公的女儿文姜,两国是姻亲之国。一方面因为扩张和争霸的原因,两国不时有些小摩擦。两国时而会盟,时而归属不同阵营,总之因形势而异。除六年为抗北戎外,多数时候两国为利益冲突的对立面。
齐自襄公执政后,相当强横。鲁桓十八年,齐襄公干掉了两个国君,一是郑国内乱后刚上台的郑国子亹,另一个便是鲁桓公。鲁国桓公的纪年于是到十八年便嘎然而止了。
【鲁国】
隐、桓时期,鲁国是一不折不扣的强国。隐公后期,已经为强鲁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桓公接手后,也是相当的有作为。看看桓公有多忙就知道了。数十次与各诸侯会盟,主持数次讨乱之战(如对宋、对郑),调停各国(如宋、郑,如杞、莒等)的纷争,讨伐杞国的不敬,充当一些小国(纪)的保护国,数次接受一些小国的朝见。鲁与纪、郑甚至大败齐、卫、宋、燕联军。
然而桓公后期,面对齐国的崛起,鲁国渐渐力不从心。与齐的对抗中,鲁因为国力比不上齐国,渐渐处于下风。
鲁桓公他的上台不是特别光彩(是他默许了羽父的弑隐公之举,得以在这次政治谋杀中上台,并且还重用了羽父)。但从他日后的表现来看,并不算太差。他即位成为鲁国国君时,年纪不大。三年后,他才娶了齐僖公之女文姜,再过三年,生了儿子姬同,也就是后来的鲁庄公。鲁桓公在位十八年,出镜率相当高,各诸侯之间参与会盟、战争、调停,确实是相当的忙。鲁国渐衰齐国渐强不是他的错,是两国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因素决定的。当然,桓公更不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主(如郑庄公)。他是一个尽责的国君,是一个率直、不懂隐忍的人。桓公十七年,齐侵鲁疆,疆吏来告,鲁桓公直接了当的告诉他,“你的职责就是平时做好准备,敌国入侵你就打,有什么好报告的呢?”
但是这样一个有个性特点的人,死得却是匪夷所思。桓十八年,桓公携夫人文姜到齐国。文姜与齐襄公的不伦之恋,因重新会面而重燃。得知真相的鲁桓公不顾身在险境,厉声斥责文姜,文姜告之齐襄。强横而狠毒的齐襄公令公子彭生谋杀了鲁桓公。桓公死得很惨,据说是大力士彭生在扶桓公上车的时候借机夹断了桓公的肋骨。呜呼哀哉!
而齐国的强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鲁国的敢怒不敢言,仅仅是无奈的要求处死彭生。齐襄把责任都推到了彭生身上。其实,凶手是齐襄,彭生只是执行者。齐襄最后也没有好结局,这后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