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赖辉东《论语史鉴》13.11改革家?暴君?周厉王!

赖辉东《论语史鉴》13.11改革家?暴君?周厉王!

作者: 冬晖 | 来源:发表于2021-12-15 22:39 被阅读0次

    第11章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

    善:会意字。甲骨文里没有此字,最早发现的要算是周代中期“克簋( guǐ,古代盛食物的圆口两耳的食具)”里的“善”了。

          “善”的形体,是上面一只“羊”,下面两个“言”,而这只羊的颈上,系着一个绳套。周代晚期“毛公鼎”里的“善”,羊脖子上的绳套取消了。

          “善”在战国文字中异体很多;齐、三晋等系的“善”字变化也很多。这些异体字在秦始皇“书同文”的政令下,均被淘汰。

          秦代小篆的构形和金文一样,都是上从“羊”,下从二“言”。两个“言”字并列,这个古字音dàn,是“争说”、“竟说”之意。

          从全字的结体来看,以“羊”表意,以“二言”(dàn)表音, 有人人称道“羊”的驯良美好的品性之意,所以“善”的本义是“良”、“好”、“驯善”,如《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

          其后又引申出“友好”、“擅长”,如《礼・少仪》:“问道艺,曰:‘子习于某乎,子善于某乎’。”

          善也有“赞许”、“容易”、“熟悉”、办好等等意思来,如面善。

          善也指有做好或处理好某事的才能或技巧,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上善若水。

          善也指多,如《诗・鄘风》:“女子善怀。”也指解,如《礼・学记》:“相观而善之谓摩。”

    残:贼也,从歺(è)、戋(jiān)声。歺是列(裂)的减省,指被分裂,戋从二戈,意为被兵器伤害,歺戋结合指伤害,如《战国策·秦策》:“昔智伯瑶残范中行。”又如《战国策·秦策》:“张仪之残,樗里疾也。”

          残后来延伸出坏、废等义,如《诗·大雅·民劳》:“废为残贼。”又如《战国策·齐策》:“则汝残矣。”《史记·樊郦滕灌传》:“凡二十七县残。”

          残也指凋谢,如李商隐《无题》:“东风无力百花残。”

          残也指凶残,如《汉书·隽不疑传》:“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残也指残缺、残存,如司马迁《报任安书》:“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忧。”又如《庄子·马蹄》:“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

    去:人相违也。“去”字原指一盛器,象形字。像盛器,下体之“口”像器,上体之“大”像盖儿,本义是有盖儿的盛食器。

          去后延伸出离开的意思,如《诗·大雅·生民》:“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又如《史记·庄助传》:“汲黯招之不来,麾之不去。”

          也有一说,去是会意字,从人从口,会离开门口而去之意。

          由离开的使动义引申为去掉、除去。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虫。”

          由离开义还引申为放弃、失掉和距离,如李白的《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又引申为往,即离开此地而至于彼地。

        去也指移弃,如《后汉·申屠刚传》:“愚闻人所归者,天所与。人所畔者,天所去也。”

        去也有藏的意思,如《前汉·苏武传》:“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也通驱,如《诗·小雅》:“鸟鼠攸去,君子攸芋。”《左传·僖十五年》:“秦伯伐晋。卜之,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馀,获其雄狐。”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善待百姓,国家就能长治久安,也可以用战胜残暴,制止杀戮来实现。这句话说得真对啊!”

          本文是孔子引用一句古语:善人为邦百年,亦可胜残去杀。他觉得这句话有道理,那么,这句古语怎么解读呢?

          从东汉时期的何晏到南宋的朱熹,到近现代的钱穆、南怀谨等注家都解读为:善人治理国家一百年,也可以战胜残暴,制止杀戮。

          如果这样解读,无法解决以下问题:

          1,孔子认为这句话是对的,难道他看到有个善人为邦一百年,然后达到了胜残去杀的效果?

          2,惜字如金的《论语》,为何不用“可”,而要用“可以”两个字?由此推断,“可以”应该是“可以以”的意思。

          孔子认为,要让国家长治久安,要么善待百姓,要么胜残去杀。

          我们国家提出的“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就是“善人”思想,“打黑扫恶”就是胜残去杀,这样双管齐下,人民的幸福感明显增强了,社会治安也越来越好,国家一定可以长治久安。

    改革家?暴君?周厉王

          周厉王(?—前828年)西周第十位国王(前878年—前841年在位),姬姓,名胡。周夷王的儿子。在位37年。

          周厉王姬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要从他的谥号“厉”字说起。谥号就是君王或重臣名人死后,能高度概括其功过的一个字眼,这个字具有盖棺定论的功能,相传是大行德广的周公创造的。

          比如说,周朝的开创者姬发谥号为“武”。一个“武”字,就说明他在位期间善于领兵征伐,并立下武功。比如汉哀帝刘欣,谥号“哀”字,就表达了后人对他的同情。

          后人对姬胡用了“厉”字做谥号,显然是对他的贬损,是对他的差评。“厉”是滥杀无辜,残忍不堪的意思。从“周厉王”的谥号中,直觉告诉我们,他很是残暴。

          那么,历史上的周厉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前880年(周夷王十六年),天子姬燮逝世,其子姬胡继位。

          历史上很多名人出生时的天相往往暗示着这个人的命运。比如姜嫄踩着巨人足迹而怀上后稷;刘邦出生时,他妈妈梦见与神仙相遇后,风雨雷电交加,有一条巨龙破窗而入;明太祖朱元璋出生时夜空澄明,红光铺地;万历皇帝的老师张居正出生时,他的老爷张成明见白花花的月亮掉进自己的水缸子里等等。

          而传说周厉王出生时,大冬天下着斗大的冰雹,牛马皆死,江汉洪波连天。这是一个凶兆,预示着他的到来会给别人制造出麻烦。果不其然,周厉王继位后,暴戾骄奢、独断蛮横、手段残忍。

          召公提醒他,但是姬胡根本不听,这样的高压政策已经引起了不满。老百姓开始议论纷纷,为了堵住百姓的嘴巴,他组建了最早的特务组织。

          他派人去卫国(河南淇县)请了很多巫师,在首都镐京(陕西西安以西)川流不息地巡回大街小巷,偷听人们的谈话,凡经他们指认为反叛或诽谤的人,即行下狱处决。

          召公提醒他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他依然我行我素,弄得人人自危、道路以目,周厉王的严苛暴行换来了表面上的平静。百姓没有人敢公开议论朝政,没有人敢对政令说三道四。他禁不住喜气盈怀。

          公元前846(厉王三十四年),周厉王给召穆公炫耀道:“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平静的江河下面暗流汹涌。公元前843(周厉王三十七年),各地的老百姓终于走到了一起,他们揭竿而起,抱团造反,周厉王仓皇逃跑,史称“国人暴动”。

          周厉王的命保住了,而他的儿子姬静躲在召公家里,被造反的群众围困住。召公用自己儿子的姓名换取了太子姬静的安全。姬静后来和召公一起开创了“共和行政”,给周王朝带来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共和元年(前841)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从这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明确纪年。

          公元前829年,周厉王去世,可是,暴君之名却永远滴留在了史书之中。我们反观周厉王的人生,他试图振兴周朝经济的做法多多少少还可以挽回他残暴不堪的坏名声。

          有人说他是一个改革家,这源于他颁布了一个“开山禁令”:

          周朝建立之初,山林沼泽等地都是开放的,任何人的都可以开垦、耕作,并以此谋生。这个制度激发了人们开拓土地的积极性。

          而周厉王认为,自己贵为天子,天下的所有事物应该都属于自己,他很不满庶民百姓开垦山林沼泽,下令将自然资源收归国有,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由国家统一负责。

          这个禁令的颁布,断了许多人的生活依靠。必然会遭到人们的排斥和拒绝。但是,周厉王的这个禁令客观上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国有化,有助于统一调配资源,提高了生产效率。

          另外,周厉王在位期间,他还不断南征荆楚,西北方面又防御游牧部落,西北戎狄,特别是猃狁(xiǎn yǔn犬戎、匈奴的旧称)不时入侵。

          周朝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也有矛盾。曾臣服于周的噩国(即鄂国,在今南阳东北一带,后迁至今湖北鄂州)和东南淮夷(今安徽一带)不堪承受压榨,奋起反抗。

          周厉王不能善待百姓,最终为自己酿下了苦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赖辉东《论语史鉴》13.11改革家?暴君?周厉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umyf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