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喜马拉雅上搜索的时候,看到李辛医师访谈的节目《老年人健康讲记》,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也许以前听过一次,但是每次听的那个放下的心境和阅历是不同的,感悟也会不同。
所以,又点进去,没想到,一听就是一下午。
关注到这一块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正如《论语》中说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在父母逐渐变老的过程中,思考如何有效地陪伴他们一起度过岁岁年年。二是自己有一天也会变老,需要了解老年人的健康,不管从身体还是心理,在年轻的时候就做到有所住,有所安。
在中国,有的划分标准会把60岁或者65岁以上的人就划入老年人的范围。也许这更多是从身体功能状态上来区分。
其实,还有一个是心态的问题,有的人到50岁以后就可能觉得自己身体已经衰退,就逐渐缩小活动的范围,与苍老和消沉为伴,而有的人会背上行囊,徒步走向朝圣之路,一路上时而露出纯真的笑容。
面对生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自己的生命想如何度过,不是听别人怎么说,而是听自己怎么说,怎么思考。
在生活中,我们会和爱的人互相关心,支持,却不互相拥有,一起分享美好的时光,共同拥有某些东西,却又会各自回归孤独。
在和伴侣,孩子,家人陪伴的时光中,重要的是平时养成深层对话的习惯,哪怕有理性的争吵。
倘若总是用一层层包袱把内心包裹起来,自己出不来,别人也进不去,然后越来越不想说,只停在表面的嘘寒问暖中,那么到了一些重大事情的关头也会容易重复这个模式,从而失去了默契,且错过了最好的解决方式。
因此,不论是和家人的和谐还是与自己身体的和谐上,时间从来不等人。
有报道指出,人的肌肉和骨骼,在35岁走到最高峰后,在40岁后就开始衰老,这和中医上说的五七阳明脉衰是相似的,所以在35岁到40岁,锻炼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就像老鹰长到一定程度开始剔除无用的羽毛那样,人也要通过运动,激发肌肉和骨骼的第二套系统。
如此,在迈入年老的时候,还能有相对强健的体魄来帮助自己做想完成和未完成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