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的记忆(戏缘)

作者: 伯夷坊人 | 来源:发表于2017-07-17 19:10 被阅读20次

    张君辉随笔

    原上的记忆(戏缘)

    当你生长在有着深厚地域文化的陕西,随处都可以看到或者听到一种地方独有的的戏曲艺术,也是大西北每个人都离不了的一份精神食粮,它就是代表西北人豪爽性格的大秦之音……秦腔,这个让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都魂牵梦绕的秦声从古至今都从未间断,时至今日依旧从早到晚都回荡在陕西的黄土地上空。当清脆的板胡声音响起的时刻你会不由自主的停下脚步来静静的聆听一下这粗犷中又带着几许委婉的声音,也许有些人听不懂他们唱些什么,也听不懂锣鼓点在敲些什么,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总还是有好多人喜欢凑上去听听。我想这就应该是人们经常提到的那一份割舍不掉的“乡音”吧。

    原上的记忆(戏缘)

    白鹿原上的会多,被鲸鱼沟一分为二的南北二原上一年里将轮番着有好多会……庙会、农忙会、忙罢会、正月会……这些会,一直在祖辈们传下的日子里定时而有序的来到乡党们身边。只要有会的地方就热闹,要热闹就少不了唱大戏。在陕西这个地界上不会有别的戏曲剧种会插进来,更不会担心有那个剧种会和你抢饭吃,因为秦腔是唯一的一个渗透于老百姓骨子里的一个戏曲艺术,深受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我的家乡在白鹿原南原上,在我的记忆里爱戏是从我家乡“炮里”的农历三月二十八古会上开始的,在我小时候由于父亲爱戏,每到炮里古会父亲就将我架在他的肩膀上看戏。从戏台上大红幕布拉开鼓点响起一直到唢呐吹完最后一曲后,红色绒布幕帐合上,我才从父亲的肩膀上溜下来,急匆匆的跑到墙角撒泡尿提上裤子又到帆布搭建的舞台后面去看那些舞台上吹胡子瞪眼伤心流泪的“角儿”,看看他们在卸妆后都和台上有什么不同。其实当时的我根本就听不懂戏台上在唱些什么,只是觉得热闹。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的肩膀上再也撑不住我的身板,开始被父亲的手拉着一起去会上看戏,这个时候的我已经开始能分辨出戏台上的角色,好人,坏人,老生,小生等等有关戏曲里的一些常识,并开始对某些传统剧目有了特别的关注和喜爱。

    原上的记忆(戏缘)

    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便开始自己一个人去会上看戏,这时我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痴迷了秦腔的戏迷了,记得每年老家炮里的三月二十八古会只要有大戏演出,我基本是场场不拉,早早的在会上吃一碗冒饸饹就匆匆忙忙的跑到戏台前,等待着那红色的大幕拉开的那一刻。我认为戏曲其实是很有教育意义的一种舞台艺术,先前的老人们基本都不识字,都是在戏曲上看到的故事用他们所看到的故事回去用口传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子女。每当一台戏演到精彩的时刻台下的观众就会和舞台上演员扮演的角色融为一体,彼此的心灵会发生相同的感应,舞台上的“角儿”哭时台下的观众会跟着伤心,舞台上的“角儿”高兴时台下的观众也会乐的合不拢嘴。直到结束了观众都不舍的走,一起围到后台来,急切的在正卸妆的人群中各自用目光找寻着今天的“角儿”,这时有的人会拿着手机不停的朝着演员们照像,都想留下这激动的一刻。

    原上的记忆(戏缘)
    原上的记忆(戏缘)

    由于我对秦腔的热爱,近几年由先前的爱好到痴迷再到今天也能登上舞台唱上几段,在我所接触的秦腔人里面也有大批的年轻人唱着秦腔,爱好着秦腔,力挺着秦腔。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我更相信秦腔在西北这块热土上会更加辉煌,当你接触了秦腔认真的走进秦腔里仔细的聆听一段秦腔,你会觉得它并不是人们所说的一个字都听不懂。正如人们所说的: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舞台上的故事正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其实咱们每个人都是秦腔里的“角儿”,都在扮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社会和家庭便是提供给咱们的舞台,尽情的在这个宽阔的人生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酸甜苦辣。由于现在工作忙,也有好几年没有回原上看过会上的大戏了,其实还是挺怀念儿时在父亲肩上看戏的情景,很庆幸是父亲给了我热爱秦腔的环境,是父亲把我带入热爱秦腔的道路上。秦腔将在我的人生道路上会一直陪伴着我,我更相信秦腔会是每一个原上人和陕西人永远挥之不去的一份乡音乡情。

    2017年7月17日

    原上的记忆(戏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上的记忆(戏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upf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