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灵感有时来自身边人的一句话或一篇文儿,譬如老同事旭东写的《乡间小路》一文儿对我就有启发。
从大冯营镇到社旗的那条公路,对我而言再熟悉不过。发生在那里的故事,一幕幕,如过电影般,瞬间历历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拳拳手足情
我上师范第二年,中秋节放假回家,正赶上收秋。秋庄稼多而杂,那时全是人力靠双手劳动的。每天父母都累得疲惫不堪,过个秋天个个都是又黑又瘦的。那时候刚有方便面,我用饭票到学校小卖铺买了两包。又买了学校的焦香烧饼,带回家让家人尝尝。
临回校的那天午饭后,天气依然炎热。我是说自己去庄东边坐车走的,弟弟推出我家的老式自行车,偏要送我。他说:“中午车少,坐不上了还得等,到盛庄还很远哩。”于是,16岁的弟弟不顾身体的疲惫,洗把脸,一下一下蹬着自行车载我去路口乘车。
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看着弟弟瘦高又渐渐强壮的身体,心里满满的感动:弟弟多亲我呀!想想小时候多不懂事,还常常给他搁气哩。
经过村东头的土路,到公路上,我们站在路口等车,天蓝云白,斑驳的树影映在我和弟弟身上。果然,等了好久没见三轮或公交车,于是他送我到盛庄路口坐南阳到社旗的车。
路上记下了:姐弟手足情深。
殷殷父母心
转眼毕业参加工作了。父母决定给我买一辆新自行车。周末,父亲骑着大自行车带我直奔社旗专营自行车的杰姑家。花350元给我买了一辆永久牌轻便的自行车,是当时最流行的带链盒的弯梁彩色自行车。白色的车篓,紫黑色带花纹的车身,一按车铃,“叮铃铃——”清脆悦耳。崭新的车在金色的阳光下闪闪泛着光晕,真漂亮!先坐在车座上,两手扶着车把,两脚着地。然后,右脚蹬一下脚蹬,车轮子就转起来,左脚跟着踏上脚蹬,车子轻快地向前驶去。买完后,我和父亲一前一后各骑着车回家了。路上引来人们羡慕的目光。
从此,我骑着这辆彩车上班,前面车篓里放着一个袋子,里面装着书和作业教案、红笔等。我每天穿梭在乡间坎坷不平的小路上,为家乡基础教育做着些许贡献。
路上记着:父母对我的支持和期望。
暖暖同事情
在大冯营中学工作的15年是最令我难忘的时期,也是我成长的15年。校园里的景物,校园里的师长,常常令我魂牵梦绕。
那时候,周末,我常常跟母校的同事相约,一起骑车去社旗购物,一路说说笑笑,买一些需要的东西,又赶紧回来。这段路没有路灯,天黑了我们慢慢骑行,终于回到学校里。
我们去县城学校里上公开课,教师节接受上级表彰,带学生参加竞赛,陪历届毕业生参加中招考试,都从这条公路走过。
假期里,学校安排我们去县进修学校参加培训。我们或乘车,或骑车去学习,进行充电,提高业务水平。我们深知,教学相长,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是大海。敬爱的资深中老年教师传、帮、带,亲自提携年轻教师,年轻教师们如饥似渴地抓住机会勤奋学习,最后都圆满结业通过。
路上记着:教师们不懈追求的成长足迹。
融融天伦乐
回家的心情是格外愉悦的,脚步是特别轻快的。阳光很好的上午,雨后初晴的傍晚。顺便到盛庄的亿家超市买些水果、菜蔬,到杨庄便利店买些馒头、米面。有时提前电话告知,有时给家人一个突然的惊喜。
先生也会载我们回家,我们一路说笑,高高兴兴。高大整齐的白杨树立在路两侧,形成绿荫。风一吹,树叶哗哗作响,像是在欢迎我回娘家。我常想起茅盾的《白杨礼赞》,枝枝叶叶,片片向上,力争上游。春夏之时,在路中,远远看去,杨树枝叶交接在一起,下面形成一个洞,像童话里的梦幻世界。生长在肥沃黑土地里的的庄稼散发着特有的清香。农人应时而作,应季而收。田野广阔,虫儿鸣叫,抬头看蓝天上白云飘,鸟儿成群飞过。
大多是我自己带着孩子回娘家。
一上路,孩子好奇地问这问那。然而不一会儿,站在电车前面我的怀里的小家伙,双腿发软,直打颤,扶着车子把的手,也抓不紧啦。开始频频点头,头歪我胳膊一边。我双腿夹紧孩子,小心前行。我提高声调给他说话,甚至告诉他发现有什么好玩的,也不凑效。慢慢连应答没了。我只好慢慢把车停靠在路边,顺势坐在一个水泥桥梁上,抱着儿子,让他睡一会儿。从身边行过的车人扭头看我们。我则静静地让怀中的儿子安睡一会儿。约摸着差不多了。就把儿子喊醒,我俩继续赶路。
每每下雨天,或下大雪天气,儿子和我一起坐公交车回去。我给他讲我小时候从那条路去上小学,路上发生的趣事。走着走着,我们会遇到认识的乡邻、同事。就停下来唠唠家常,叙叙旧。儿子好奇地问:“妈,为啥这么多人认识你?”我笑着说:“儿子,这是妈妈的家,从小长大的地方呀。”
儿子大了,也会骑电车带我去看他外公外婆。返回来站稳车后的第一件事是打电话给父母报平安。
那条路记着:母子在一起的天伦之乐。
容光焕发,给路人一个真诚友善的微笑,给疾行的司机一次礼让,到岔路口按铃,给急刹车的行者一个歉意的笑……
大冯营镇到社旗的那条公路是我特别熟悉的路。那条路拉长了我的心思,记录着我的歌声,留下我的回忆。那条路,承载着我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啊!
后记
从人们步行到骑行,再到公交车、私家车自由地出行;从泥巴路、沙土路到柏油路,再到村村通;从地大物博世代耕作到热情欢迎南水北调的乡亲入住……
对于家乡的蝶变,70后的我是亲历其中的目击证人之一。
刚过罢年,多少游子从这条路乘车出发,往各大繁华城市去务工打拼。
九月开学季,多少乡村学子从这条路起行,踏上远方求学攀登之路。
农忙的时候,多少农用机器从这条路上呼啸而过。然后,收割机、脱粒机、旋耕机、秸秆回收机从路口下入田间地头。抢收抢种,辛苦劳作。
农闲时节,多少家庭通过这条路迎来嫁娶,走亲访友,赶集上店,添置家用。南来北往,络绎不绝。
起早贪黑,多少乡亲在这条路上奔波劳顿,筑梦,追梦,圆梦,奔上致富大道。
寒来暑往,多少乡镇干部,乡村教师来来去去,辛勤付出,无私奉献。多少包村干部在这条路上为脱贫攻坚劳碌付出,献策献力。而今,乡村振兴发展,他们依然奋进在新征程的路上。
这条公路通往文化周庄,这条公路带出农产品远销国内外。这条路必将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远。
这条公路上故事多,等着你我去发掘,去讲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