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观:心理治疗理论的假设
理论验证假设并指导实践。在讲课时,我把以这三者作为顶点构成的三角形称之为假设-理论-实践循环三角。我想以此特别强调:当理论不能指导实践时,不要反思理论的对错,而是去质疑假设这一根源。
心理治疗理论也不例外。
当我这样讲时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心理治疗理论构建者的假设;二是指我们心理理论学习和使用者的假设。一切心理治疗理论都是基于对人性假设,因此我们无论学习哪一种心理治疗理论:第一,都必须得了解理论构建者对于人性的认识——人性观;第二,得了解我们自己的人性观是否与之匹配。
具体而言,作为心理治疗理论假设的人性观至少得回答这样三个问题:人的意志是自由的还是被决定的?先天和后天哪一个占主导?内在心理过程和社会影响因素孰轻孰重?当然,对人性做出较全面描述的心理治疗理论还要:能够解释人类成长与发育的过程,能从发展的角度描述健康个体的各项特征;能够描述异常行为的发展过程,比如病因、症状以及对转归的预测。
这样干巴巴地讲太抽象,以下举例并对三大心理治疗流派的假设作比较。
弗洛伊德的人性观基本上是决定论的,他认为人的行为由非理性力量、无意识动机以及生物和本能驱力所决定,而这些在俄狄浦斯期结束时就差不多已经定型了,一个人6岁之后的人生不过是对6岁之前的修修补补而已。荣格的人性观结合了历史、神话、人类学和宗教的观点,但是在决定论这一点上和弗洛伊德差不多,不同之处在于他把与中年有关的心理变化放在了工作的中心位置。像荣格一样,弗洛伊德的后继者们尽管与弗洛伊德有所不同,但其决定论的人性观却都是一样的。毕竟精神分析建立在决定论和无意识理论这两块基石之上——无意识理论本质上还是决定论,离开了决定论也就不能称之为精神分析。
行为治疗理论认为,每个人的行为完全取决于外界因素,把人看做是一个而完全被环境与遗传因素决定的反应式机器,通过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人的行为与性格以及各种精神障碍就逐渐形成。这样的人生观无疑也是决定论的。
行为主义反对精神分析,但两者都有着决定论的人性观基础。人本主义则不然,它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反对是从根本上的,因为它源于现象学。现象指的是意识的心理,尤其是人的主观体验,它是排斥决定论的。作为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代表的求助者中心疗法,把人看作是一个努力寻求健全发展的人:(1)人有自我实现倾向,(2)人拥有有机体的评价过程,(3)人是可以信赖的。
我们学习一种心理治疗理论,首先就是要掌握这种理论建于其上的人性观。另外,我们能不能把这种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人性观是否与我们自己的人性观一致。否则,就难免形成冲突。
像绝大多数咨询师一样,我从小儒家文化的影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性观根深蒂固,因此我在精神分析这个领域内下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功夫之后还是放弃了,因为性本恶和决定论的人性观与我的人性观不符。自此之后,我更倾向于与我的人性观较为一致的存在-人本主义和后现代疗法。
必须强调的是,人性观不是经验的,也不是超验的,而是先验的。这意味着,人性观属于一个人的信仰范畴,它没有对错之分,也没有好坏之别。(关于这一点请参考我涂鸦的《经验·超验·先验》一文。)就我个人的理解和体验,包括人性观在内的“三观”,都深深根植于一个人的无意识甚至家族或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当中而使得我们日用而不知。
没有人会否认,了解自己的三观对一个咨询师非常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