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生活中,喊着要改变自己的人并不少,行动队伍里也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可是大多数人在走到一半时已经开始“晒渔网”了。他们悠哉悠哉的翘起二郎腿,心安理得的休息,对自己说:已经够努力了,我先休息下再出发。可是此时,队伍中落后的人依然在前进,他们远远的超过了最开始走在前面的“聪明人”和“励志侠”。
他们奋斗的心是有的,但是他们没有的,是把一件事坚持到底,做到极致的决心。持续自律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他们做到的间歇性自虐,生活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但好像依然过不好一生。问题在哪呢?
还有一类人,他们连进场的门票都没买,只是叨叨着:我知道要改变呀,可是我没有动力,等我醒悟了再说吧。这时候,说服他们的人反而成了说教之人。
他们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吗?他们知道的。
他们不知道改变的好处吗?他们知道的。
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的心安理得才是拉开他们与同龄人差距的原因之一。
嘴上说自己没有动力,可是却不愿意找原因。他们宁愿多看一部电视剧、多玩一把游戏、多躺一会儿葛优躺,也不愿意真正思考自己想要什么。他们仿佛已经欣然接受生活给他们带来的安逸,虽然焦虑着但也十分开心,因为他们只需工作、生存就好,追求或改变太难了、太辛苦了。
二
看到这里,我想你已经知道,真正的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首先是醒悟,获得想要改变的动机——培养内驱动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并不断地去培养自己的内驱动力。这时的他们不再需要鼓舞,因为他们有强大的内心,深刻意识到努力是为了自己,鲜花和鼓掌只是改变路途上的调味品。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家境贫寒,没有文凭、没有导师,地处穷乡僻壤,但他却成功了。他靠的是什么?正是锲而不舍这一精神!他卧床三月翻书不止就可以作证。
西汉司马迁少年时就涉猎群书,立志继承父业。正当他撰写的《史记》进展顺利的时候,“李陵事"的牵联,使他遭受刑。面对这奇耻大辱,他不是叹息、沉沦,而是锐意进取,“幽而发愤”,他含冤蒙垢数十年,终于写出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流芳后世。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年轻时屡遭挫折,一事无成,但他始终没有屈服,而是以顽强的意志去追求自己的目标,终于完成《高老头》等世界名著。
支撑他们坚持不懈的动力就来自强大的内驱动力,如若他们因为屡遭挫折、环境恶劣而轻易放弃,从此一蹶不振的话,那么他们根本不会成功。
三
也正是有了强大的内驱动力进而才能长期坚持,也就是真正的改变的第二步。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只是行动了却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因为当他们遇到困难、沮丧、挫折时,他们的选择是懊恼、焦虑甚至放弃,做不到长期坚持做某一件事。这也是没有长远目标的原因,只是把改变看做短期可见的行动。
当然有了这两步远远不够,真正的改变必须要克服很多,必然也是要厚着脸皮做更多的事。最难的也是必须做的,就是多看书、见牛人、见世面、重践行,改变自己的认知思维模式,进而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格局,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做到真正的变。一个旧思维如何塑造新的自己呢?
我们谈真正的改变是为了什么?我见过太多的人,包括曾经的我,在改变的路上频繁的“晒渔网”,以至于休息要歇大半个月用来调整状态——不断的重新出发,时间是金钱却让我们白花花的挥霍去了。可是你想过没有,那些原本和我们一同出发的人,他们已经靠长期坚持和不断调整行动方针,做到真正的改变——收获了质的改变,早已去往新的征途了。而我们却还在走过的老路上不断的折腾自己,这和原地踏步又有什么区别呢?
改变不难,难就难在真正的改变。因为我们必须要战胜旧的自己,克制惰性和旧思维,还必须要做出行动——跨出舒适区折腾自己。但真正的改变又不难,只要你做好准备,无论征途上会遇到什么,成功或失败都是生命的礼物,欣然去接受、享受它。要相信,风雨过后总会见彩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