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其实离老家不远,也就100多里的路,如果开车,来回4个小时足以。可对于一个单休,没车一族的我来说,回去一趟,也是够呛,因此不常回家。
我一直钟爱安静,讨厌繁杂。
不久前回了趟老家,空气一如既往清新舒畅,夜晚虫鸣,白日鸟啾。
回家的第一天,我特意的走了一趟两年前,自己每天必经的那条街道,以及常去的公园,发现存留在记忆里的那些熟悉,开始变淡了。
很多在楼下嬉闹的少年,都认不出是哪家的孩子了;很多笑脸迎面的老人,已经逐渐离开了人世;上一次看到还是坑洼的平地,都起了10多层的高楼;而那些原本熟悉的朋友,也都相继开始了新的生活,见面时除了尴尬的嘘寒,好像也只剩下一味的附和。
而我,站在这样的一片天空下,明明是生我养我的故乡,却无端地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局外人,融不进圈子里。
再次回到武汉,整座城市已是灯火通明,绚烂的灯光,川流不息的人潮车流,从身边唰唰地驶过。商场里,传出阵阵现代流行曲,广场前,大妈们伴随着C哩C哩扭动着灵活的舞步,而我,缓缓地吐了一口气,松松了肩颈,心里默念:来吧!妖魔鬼怪们!
chapter.1
曾经有段时间,“逃离大城市”的呼声变成了现象级的存在,一度掀起年轻人回巢的风波,决然放弃离开自己奋斗多年的地方。
生活在急速发展的城市里,除了心理和身体上的负累,更多的是没有存在感和归属感。有人就会质问,这应该是北上广这种一线城市才会有的苦恼吧?其实我想说,对于一个没房的外地人,武汉亦是如此。
有人说,生活在这座城市,就像一个踽踽独行的“自由人”。
下班回到出租房睡觉,第二天草草洗漱出门上班,这里的家,是一个临时停留的场所,像出了一趟差,短暂寄住在一个20平不到的钟点房,随时随地都有提箱走人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没有所谓的法定节假日,有的是没日没夜的加班和做不完的事情;没有出门10分钟就能到的公司,有的是三两小时的来回颠簸,后来,你会发现即使出租房和公司,同在一个城市,却免不了颠肺流离的生活。
上司的苛责,同事的勾心斗争,房东的催款,还有短信发来的信用卡还款短信,你想约上一两个朋友出去逛逛街、发发牢骚,却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聊天仅在微信里。
一个人吃饭、一个看电影、一个人唱歌,一个人从白天走到回家的路灯统统变成橘黄色。猛得恍然,偌大的城市,举目无亲,自己疲惫不堪,还要佯装坚强豁达。
chapter.2
既然在外面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回老家呢?
是啊!回去生活多轻松啊!,以自己为例,在老家小县城里有房,爸妈年纪也不大,都有固定收入,回去至少不会踌躇吃完这顿,下顿饭在哪里,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日子,可当我真正回家待上一礼拜后,我发现自己不适应老家那种生活了,整个县城,骑个电动车半个小时就逛完了,街边小店里从前年开始放“你是我天边最美的云彩”以及“终于你做了别人的小三”,现在还是。
还有一个朋友,有段时间没有联系了,最近联系上还是因为看到我推送的文章,说内容讲的就是她本尊,所以就聊了起来,说起这一年多分开后的生活,各有感慨。
她说,武汉不像老家,武汉有着较强的包容性,但正因这样的包容性,所以显得更加残酷冰冷。
她上一份工作,因为自己不懂得圆滑处世,在职场上经常遭同事陷害、背黑锅走人。在那之后,她足足有半年的时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饿了就吃2块钱的泡面,能不出门尽量不出门,直到手上的积蓄和信用卡刷爆实在没钱了,才哭着打电话给家人,打来两千块钱作为生活费。
第二份工作,好不容易熬到了有晋升的机会,家人却打电话过来催促她回家,说是家中托人找好工作,上班内容轻松简单,薪水足以在老家那个十八线的城市里生活得很好。可能是因为在这所城市忍受了太多的冷漠,孤独,也确实混得不那么如意,父母再三说辞后,她选择回老家。
可家里的生活环境,根本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每天上班无所事事,唯一的事情就是跟办公室的几位上了年纪的阿姨扯家常,说张三李四家的八卦,还有无数次的相亲会,在老家拼的不是能力,而是年限和关系,以及圆滑的溜须拍马的功力,可她三者不占其一。
每每出去聚餐,饭桌上的话题总脱离不开那谁家被包小三了,那谁家的女儿嫁了个有钱人,那镇上的主任,听说贪污被告发了......
不出三个月,她又跑回武汉了。
她说,即使在武汉站不住脚,但是她以为舒适安逸的家乡,感觉也回不去了,因为那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我曾经也想过,如果回家,会不会过得更好一些,不用过得如此拘谨,每天和室友拼伙食,省费用;也不用去水果店的时候,专挑便宜的买;去专卖店看见一件喜欢的羽绒服再三犹豫,最后在淘宝上买个爆款,随便对付过去。
可生性孤僻,不善溢美之词的自己,在那个人口不足30万的小城市(不包含乡镇人口数据),到处充斥着,所谓的人情社会,我真的能接受吗?
后来我们终于明白:留不住,也回不去,才是我们这代人,最无奈的悲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