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各种原因,选择把娃放老家,三岁前由我妈带。有遗憾,有无奈,好在娃茁壮成长,各方面都好,老妈乐在其中,和娃亲密无间,双方亲戚都夸老妈带得好。
而我和老公,定期回老家陪娃之余,尽可能“哄”老妈开心,两三年下来,不止老公老妈之间更融洽,母女关系也有了质的飞跃。
![](https://img.haomeiwen.com/i2030632/62e0072673017b5f.jpg)
1、不做甩手掌柜
最怕把娃丢给老人,万事不管,农村太多娃只认奶奶或婆婆的例子。
首先娃的吃穿用度,提前预备,包括这次疫情放开,也早早买好药,寄回老家。
其次定期视频,关注娃的成长,也关注老妈有没有困难,一岁多难抱,背带、滑推车安排上;两岁易翻床,围栏马上装;各类早教玩具,按使用方便的买。
最后多帮忙,只要回家看娃,吃喝拉撒睡全承包,有时老公犯懒,我也会提醒;之前妈妈眼睛不舒服,当天立马赶回家照顾,任何时候需要我们,随时都在。
2、尊重老妈的育儿理念
带娃听谁的?这是很多婆媳、夫妻矛盾的爆发点。
首先要明白,只要父母参与带娃,就不可能完全按你的来;其次传统带娃理念,也有一定可取之处。
最初不懂这个道理,在类似牛奶瓶消毒、同筷吃饭等细节也闹过不愉快。仔细想想,老妈整体带得很好,突发问题比我们有经验,还经常去短视频学习。没有完美的带娃方式,只有卫生、安全、方便等多维度的综合考量,与其要求老妈,不如自己回家多帮忙,做做卫生工作,或者教导孩子养成好习惯,这么一来,老妈开心了,在一些关键问题,比如学步车等做沟通,她也能接受。
![](https://img.haomeiwen.com/i2030632/0f9361ffa3e27600.jpeg)
3、多表达感谢
要挂在嘴边,也要体现在行动;
要做好自身,也要教孩子表达。
老妈不喜欢我们买东西,但重视传统礼节,于是逢年过节,我们就送红包,尤其年底,开完带娃工资,总要包个大红包,老妈很开心,她不是在乎这钱,而是女儿女婿一回家就给红包,村里人问起来倍儿有面。
4、多听父母说话
不管电话、视频还是当面,即时感谢、听老妈唠带娃琐碎,参与到她和娃的喜怒哀乐,至少看见老妈的付出。带娃出去玩,也会和老妈视频,表达娃的想念,神奇的是,小时候和妈妈关系不近,却因为带娃愈发亲近,也了解很多她年轻时候的事,真正得多方受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