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7

作者: 大雨时行 | 来源:发表于2019-02-19 09:07 被阅读10次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7

    1 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他们所谓的“本”“末”之别。“本”指农业,“末”指商业。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能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理论、政策都是企图“重本轻末”。

    2 从事末作的人,即商人,因此都受到轻视。社会有四个传统的阶级,即士、农、工、商,“商”是其中最后最下的一个。“士”通常就是地主,“农”就是实际耕种土地的农民。在中国,这是两种光荣的职业。一个家庭若能“耕读传家”,那是值得自豪的。

    3 “士”虽然本身并不实际耕种土地,可由于他们通常是地主,他们的命运也系于农业。收成的好坏意味着命运的好坏。所以他们对宇宙的反应,对生活的看法,在本质上就是“农”的反应和看法。加上他们所受的教育,他们有表达能力,把实际耕种的“农”所感受而自己不会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这种表达采取了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的形式。

    4 《吕氏春秋》中有一篇“上农”。在这一篇里,对比了两种人的生活方式:从事本业的人即“农”的生活方式,和从事末作的人即“商”的生活方式。“农”很朴实,容易使唤。他们孩子似的天真、不自私。他们的财物很复杂,很难搬动,所以一旦国家有难,不会弃家而逃。另一方面,“商”的心肠坏、不听话。他们诡计多、很自私。他们的财产简单,容易转运,所以一旦国家有难,总是逃往国外。

    5 这一篇由此断言,不仅在经济上农比商重要,而且在生活方式上“农”也比“商”高尚。“上农”的道理也就在此。这一篇的作者看出,人们的生活方式受其经济背景的限制;他对农业的评价则又表明他本人受到他自己时代经济背景的限制。

    从《吕氏春秋》的观察中,我们看出中国思想的两个主要趋势道家和儒家的根源。它们是彼此不同的两极,但又是同一轴杆的两极。两者都表达了农的渴望和灵感,在方式上各有不同而已。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7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vlz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