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到读书,就显得自己孤陋寡闻了,所以我从来不敢与人谈论读书的事,尤其是与那些读某某系出来的人,与他们相比,就更显得自己没有层次了。这不,像《老人与海》这样的名著,我直到今天才刚刚读完,而且还是第一次读。以前只是听说过而没有读过。不过,我敢保证我是一口气读完的,毕竟文章不算太长,故事也还非常有吸引力,让人一开始就想知道结果会是什么样子的,所以就像扎猛子一样,憋着一股劲一口气就读了下来。

至于海明威这部《老人与海》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已非我等普通凡人可以随便评说的。打开小说的第一页就赫然写着“影响世界历史的百部经典之一”“美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32本书之一”。瑞典文学院院士霍尔斯陶穆说“《老人与海》是一部异常有力、无比简洁的作品,具有一种无可抗拒的美”。海明威自己也说“是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所以,我只能闭嘴,不敢去妄自评说她的文学性。
我在读《老人与海》的过程中,从一开始感觉好像还很平淡,整个过程也绝大部分是在叙说老人一个人的自言自语,完全是一个心理制定过程,看不出多么优美的文字和复杂的故事情节。直到读到最后一行字,我才突然感觉心头一阵酸楚,好像眼睛涩涩的,只是有些东西没有掉下来,被我及时抑制住了,落进了心里,撞击了一下灵魂。
我想,我肯定是感动了,被老人的经历感动了。其实我在读到故事后半部分的时候,我就在心里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我感觉这个已经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打到过一条鱼的可怜老人,可能这次运气仍然不会太好。果不出所料,等到他回到岸边时,一条与他经过生死搏斗、又历经几天几夜三番五次与鲨鱼争夺,原本可能有上千镑的大马林鱼,最后只剩下”一条又粗又长的白花花脊骨,后面还连着一条庞大的尾巴”。老人的梦就这么破灭了。有点悲哀,又让人婉惜,可结局就是这样子的。你只能接受。
梦起梦灭,其实也许这就是真实的人生。你,我,他,我们所有的人,都曾经经历过,或者必然要经历过,没有一个人是可以幸免的。很多的事情,其实我们都很努力,都想争取最好的结果,但是到了最后,也许你真的是真心地付出了最大的努力,最后仍然还是会事与愿违。人们习惯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这不无道理。从辩证的角度来说,现实就是现实,有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像“天要下雨”,不是你说下就下的、不下就不下的。

《老人与海》的故事给我的启示,现实生活中要多一些顺其自然的心态,不必过份强求。古人有言在先“命中有时终需有,命中无莫强求”。你有那个命,就能享受那份福,没有那个命,煮熟的鸭子也会飞走。对财富、对爱情、对事业,或许都是如此。需要说明的,这里仅仅是个人的理解,不强求所人都如此理解和认同。
回到故事中,老人连续八十四天没有要到一条鱼,好不容易这次捕到了,而且还是一条超乎想像,或者说是想都不敢想的非常大的鱼。这真是老天有眼,特别恩赐。老人很高兴,终于看到了希望,以致于一个一生不信教的老人也开始心甘情愿地念起《天主经》和《圣母经》来,还许了愿。
这是多么幸运的意外之喜。而且老人在经过与大鱼连续几十个小时没昼没夜的生死搏斗之后,终于将鱼杀死了,只要运回岸边,便一切0k。而实现呢?在返回的过程中,一路上遇到强盗鲨鱼的抢夺。他虽然奋力反击,杀死了好多头鲨鱼。就算这样,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捕到的跟没有捕到的又有什么关系?捕到特别大的与捕到特别小的又有什么有关系?还不是一无所有?还不是要面对失败的结局!
但是,《老人与海》的故事给读者一个非常正能量的是,人活着要有坚强的意见,不论成败,意志不跨。作为一个渔民,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很多人可以坚持不住了,如果是我,可能已经倒下了。但老人没有,他依然还很乐观,他相信会有好运,他的眼里也“永远闪烁着欢快和永不言败的光芒”。特别是后来,钓到在鱼之后,一个人,一条船,孤立无援,在大海深处与鱼周旋,斗智斗勇,在制服大鱼之后又多次遭遇鲨鱼抢夺胜利果实,可谓九死一生,生死两茫茫,如果没有坚强意志是绝对做不到的。这便是老人,一个勇敢得让人敬畏的老人!

台湾学者陈人孝在谈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说:“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击败,外在的肉体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内在的意志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老人与海》一再强调的论点”。我希望,《老人与海》可以给我更多的意志,让我坚强。
案头,一本余华的《活着》又开始摆在我的面前,接下来我该花一些时间去好好地品读了。等我回过头之后,我还打算把《老人与海》重读一遍、两遍、三遍……,因为海明威说过“我一直读过200多遍,每读一次,我就多一份收获,好像我最后得到了我这一生辛苦工作所欲得到的东西”。我也希望如此,先是活着,然后是坚强地活着,然后是一生辛苦工作所欲得到或追求的东西―只是那些都是身外之物,由天而定,我只需要活着,像老人一样,哪怕到头来一无所有,我还活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