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如果等到认知升级以后再传递到行为上,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注意力。
我们可以尝试一下,从改变行动开始,在实践之后从结果反馈到自己的认知,这样成长的速度会快很多。
第四章 从小习惯开始
有钱以后并不会变得幸福,或者说,“当拥有某样东西以后,我马上就会变得幸福了”,这种想法是不靠谱的。
有些人认为有钱以后能买到很多东西,实际上物质的边际效用会递减的,月薪2000第一次买2000块的奢侈品带来的快乐,远远超过月薪20万买10个2万的奢侈品能给你的快乐。有些人认为有钱以后就不用工作了,实际上财务自由只是人生的起点,就像在学生时代,刚放假的时候大家都很开心,放上两个半月以后大部分学生都在家里呆不住,想着什么时候能回去上课了。
财务自由只是让你能够离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去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
幸福是由自己看待事物的态度所决定的,想要追求幸福,首先不要和别人的生活比较,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目标。
提到找到目标,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一个MORS目标法,实际上和有名的SMART法则是差不多的,学会后者就可以了。
找到目标以后,我们无法达成目标的原因只有两个:①不知道应该怎么做 ②知道怎么做但是坚持不下来
为了激励自己坚持下来,我们可以最小化每天的任务(数量和强度不要超过“三”这个神奇的数字),设定一个最简单的任务,可以每天轻松达到,获得正向反馈。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以后,我们获得的成就感可以激励自己坚持下去。
我们可以借助便签、云笔记等工具,高效管理自己的工作任务和日程,释放自己的大脑。
第五章 避开陷阱
由于太过担心未来的事情,我们难以享受当下。思虑太多给我们自己增添了很多无谓的烦恼,也给自己很多压力。
很多人以为,压力的产生途径是这样的:
发生事情→产生压力
然而实际上,压力是这样诞生的:
发生事情→个人认知→产生压力
换句话说,事情本身并不会带给我们压力,我们压力的来源是自己看待事物的看法,这里和著名的“ABC”理论是差不多的。
困扰我们的,是我们自己本身。
一件事情没做好,先想着怎么把这件事做好,而不是否定别人或者否定自己。事情是事情,人是人,何况人是可以认知升级和自我迭代的。贬低他人或者贬低自己只会造成认知偏差。
遇到紧急的事情,不要抱怨,不要推卸责任,不要发怒,不要胡思乱想夸大事实。
要保持客观,保持理性,从当事人的视角转到第三方的视角,想一些具体的能做的事情,怎样做才能减少这件事的负面影响。
第六章 认同自己
自己过去的成功经历,能够带给自己自信,激励自己去做更多的事情。
不要依赖感觉,因为认知是有偏差的。感情与事情本身没有什么关系。
放下这本书的时候,就开始行动吧!
恢复更新以后
未来可能会尝试更多的形式
除了阅读,还会有一些碎片化的思考
这里,是我自己的日知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