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沉默的大多数

作者: 向小恬 | 来源:发表于2017-12-20 11:06 被阅读0次

    作为一个90后,说实在的,看《芳华》并没有引起太多年代的共鸣。我们的年代里,没有文工团、没有战争也没有那些手不刃血的残酷。

    但是,我想说,芳华让我想起了我上初中那会

    上初中那会儿,我的成绩不好,人也土的不行,在班上人缘特别不好。但是那个时候渴望融入群体,所以总是想找机会跟其他人玩儿在一起,但是却总是被似有若无的排除在外。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真是尴尬。

    那些不被放在明面上的排挤,时刻萦绕在我身边,有时是不小心瞥见的别人嫌弃的眼神,有时是一片热烈的讨论因为我的走近而鸦雀无声的尴尬。

    真正把这种排挤放在明面上是因为一次“晚自习事件”。老师让班长坐在讲台上盯着全班同学的纪律,如果说话吵闹的人让他把名字写在黑板上。老师走后,大家都安安静静写卷子,包括我在内。卷子写完后,我打开书桌(当时我们的书桌是桌面可以向上打开的那种),拿了一本书出来,关上书桌盖的时候就发现班长把我名字写在黑板上了。我当时一下就懵了,因为班主任的严厉在年级都是出名的,而且当时我一句话都没说,盖盖子也是小心不发出大声响的,所以我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写我名字上去。我当时就问他:你为什么写我名字啊,我没说话啊。结果班长吊儿郎当地说:我就乐意了怎么样。当时班上没有一个人为我抱不平,我气冲冲站起来,说:那我去找老师来说。班长满不在乎地说:那你去啊。当时自己脾气也是真暴,站起来,气冲冲地就去老师办公室了。老师办公室没人,我在楼层找了一圈,没看见人就回去了。回去之后发现班长不知道什么时候把我名字擦了。我瞪了他一眼,就坐回座位上了。班长看我一个人回来,不屑地说:喲,还要去找老师呢。这个时候,其他人也开始攻击我,有几个阴阳怪气的跟班长说:你可小心点,人家可是会找老师的。惹不起。

    当时班上大多数人没有说话。那次事情之后,跟班长经常玩儿一块的人正面碰到我还会嘲讽我几句,我不反驳的情况下,他们的言辞愈发激烈,最后甚至演变成:XX真是贱。

    而班上其他人对我的冷淡越来越变本加厉,可以说,初中我是没有朋友的。

    所以要说共鸣,我能产生的共鸣是看到“假胸罩”事件和“换舞伴”事件中,何小萍所受的委屈吧。

    其实很多时候,欺负人的只是一小部分,被欺负的也只是一小部分,真正大多数的是沉默。

    一群人围着你,只是冷眼看着你所有的不幸和不忿。

    就像一片没有波澜的海水,把你围在大海中央。

    戏剧性地处理往往更理想化,理想化的处理是:坏的人终会受到惩罚,做错的事情终会得到矫正。而《芳华》偏偏放弃了这种戏剧化的表现。电影的表现上,冯导力求刻画一部“客观的电影”,像电影里沉默的大多数一样,不抨击不出头,有人说这跟高调的冯小刚不一样,这部剧太中庸,但是我觉得这才是这部剧在表现手法上真正高明的地方。

    伤害刘峰和何小萍的人终究没有道歉,也没有受惩罚,甚至他们活的更光鲜亮丽。而刘峰和何小萍,只能在改革的春风中相依为命。

    这种反差让人气愤,但是导演又为那些伤害他们的人(强行)洗白,比如:林丁丁的自私用穗子的旁白解释为被刘峰吓到、觉得恶心;而郝淑雯则在多年后被树立了一个帮助刘峰,见义勇为、战友情深的正面形象。观众会发现,似乎那个集体的人都不可原谅,但是好像又都可以原谅。那么问题来了,观众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形成的愤慨,应该朝哪儿发泄?

    所以说冯导高明,一般情况下,观众看电影,情绪都是宣泄给角色,过激的甚至会宣泄给演员,但是很少有人会宣泄给一个大环境。

    试想一下:如果一部电影,路人对主角见死不救,一般观众都会骂路人太冷血,很少有人会骂这个大环境,事实上,现在这个社会,路见不平往往要受很大风险。电影里人们的冷漠表达的是这个时代下常态的冷漠。但是观众就只是会骂角色。

    而冯导想让观众去批判那个年代,让观众去切身感受那个年代的伤痛和无奈。

    我想,如果电影最终让伤害刘峰和何小萍的那些人受到惩罚,那么观众对电影里那些恶的愤慨就已经在戏里得到了宣泄,戏外的感受反而淡了。而冯导偏偏不,说实在的,他的电影让人愤怒,但是人物洗白又像个瓶塞,把所有愤怒又堵住不让宣泄:那么让人气愤却憋屈。但是也是因为这样,观众的抨击才会更加不留情面。

    不是让人体会那个时代给人的愤怒,而是体会那个时代里人们的无能为力,就像观众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愤怒,但是又无能为力,我们怪不了角色、怪不了演员,甚至连想怪时代,都因为那个时代离我们远去而无能为力。

    但是,批判那个年代,是为了给那个年代的“坏人”脱罪吗?

    不是

    那种时代背景下,造就的“林丁丁”可能不在少数,可以说:那是时代的特色。

    但是做错事就是做错事,或许可以原谅,或许不可原谅,那都不能把责任推给环境。不同的是:不同时代下的“坏人”坏的都有自己“年代的特色”。比如《芳华》里,“坏人”是林丁丁那种落井下石、背后插刀的人,那是因为,那个年代,男女之间连拥抱都是天大的禁忌,是要受到惩罚的;而现在,“坏人”是那些看见别人身处险境而置之不理的人,那是因为,这个年代,见义勇为是要付出大代价的。

    这部电影是个“单纯的看客”,看电影的我们也沦为了“单纯的看客”,但是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却感受到了和那个时代的人相似的痛苦和无奈,面对刘峰和何小萍的悲剧,哪怕心里有很多情感,宣泄不出来,只能无能为力的看着她们被悲剧填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芳华》,沉默的大多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vri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