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美国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著的《学会提问》一书,这本书应该算是一本工具书,让我们用怀疑一切的精神对待我们遇到的生活中的一切。现在互联网上信息爆炸,自媒体蓬勃发展,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鉴于个人的认识、自媒体平台的要求、读者的能力等问题,对一类事物,一个问题的看法层出不穷,有些人为了博眼球,发出一些奇谈怪论,有些人虽然文章平淡,但是却蕴含着真理。如何在这纷繁芜杂的信息中发现实用的、客观的信息,成了当前人们需要掌握的技能。
《学会提问》这本书,旨在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能对别人的说法人云亦云,并提出了具体的方法论,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引导人们走入核心。
本书的方法论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首先,对新发生的事物,要找到事物的结论。如果找不准作者的结论,就会曲解别人的意图,这样,即使做出回应,也会驴唇不对马嘴。这个比较像我们英语里的阅读理解,经常在问题中有这篇文章的结论是什么,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等。或者是中学时总结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这些皆是在培养我们概括的能力,寻找结论的能力。
其次,要找到支撑论断的理由,为什么持有这样的观点,理由能否支撑起这个结论。对于支撑的论断,要看证据是什么,对于科学研究、个人经历、调查研究、当事人证词和专家意见,不可一味全信,要查明证据从哪里来,具体的来源是否经得起推敲,科学研究是否过度概括,调查研究是否以偏概全,证据中的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对于听起来让人动心的数字或百分比,是否是陷阱。
第三,对于推理的过程,即从证据到结论的过程,一是看基础是不是准确,价值观是否合理,二是逻辑上是否具有欺骗性,三是是否有干扰选项的存在,如情感的干扰。总之要特别小心推理过程中的花招。
这本书作为一本心理学书籍,面向普罗大众,还算通俗易懂。但是读起来并不是那样让人兴趣盎然。但是如果耐心读下去,会给我们很多的启示。我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谈一点儿对我的启示。
在儿童的教育方面。中国古代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知识是一种积累,讲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早些年,都是填鸭式的教育,作为80后,对这些都不陌生。近些年来,国内教育发生了一些变化,讲究创新,即用一种创新的思维去学习,一种批判的思维去思考。这本书对于传统观念下长大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可以提供一定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
现在人类的认识还存在很多的局限性,并没有绝对的真理,只存在相对的真理,所以对于孩子所说的看似荒诞的话,要正确引导,对于孩子所问的问题,要耐心解答,不能回答就是这样的,不知道之类的,扼杀掉孩子的怀疑精神。在以色列,孩子们自小就被鼓励问问题,每天放学回家,家长总爱问自己的孩子“今天问了老师什么问题呢?”他们这么做是有来源的,因为在犹太圣经里,不会问问题的孩子智力水平是不行的。孩子们的“问问问”教育,使得仅有800多万人口的以色列,竟然有10位诺贝尔奖得主。而在中国,家长们经常问“你回答上老师的问题了吗?”如果回答的不好或不对,家长就会忧心忡忡,觉得自己的孩子知识没有学好,或者虽然家长想让孩子多问问题,但是学校的环境也许并不允许。因此,老师也是有问题的。
有这样一件事情,一个美国代表团在我国文化交流,中方安排了一个物理特级教师上公开课。课前,老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课堂上,师生你问我答,学生积极配合,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按照国人的观点,这是一堂成功的课。老师知识到位,师生互动融洽。可是在询问美国专家意见时,他们不解的反问“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还要上这堂课嘛?”是的,我们的老师教学目的明确,就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我们的孩子更多的是记忆和模仿,至于如何获取新知识,如何学会学习,如何学会提问,则被完全淡化了。因此,作为家长,作为老师,我非常希望我的孩子问出他不会的问题,问出我不会的问题,问出老师不会的问题,家长和老师要鼓励孩子提出异议,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孩子批判性思维的引导者,启发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