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由最初的蒙昧,而发展延续至今日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是蒙昧的丛林法则阶段;第二个是慈爱的母系氏族阶段;第三个是扭曲的正义报复阶段;第四个是和谐的“人类一家”阶段。
国家领导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显然是基于当今的现实判断,即目前处在第三“正义报复阶段”最末期和第四人类一家阶段”的初始期这样一个过渡阶段。
第一:丛林法则阶段
这一阶段特征是雄强竞争,弱肉强食,野蛮蒙昧,规则原始。
对暴力的崇拜、使用和屈服,是野兽动物的本能特征,人的基因和文化里,也有这样的习性残留,且异常强大,在它的野性、残忍、狂暴显示出来之前,人们往往对其不同程度低估。
第二、母系氏族阶段
这一阶段特征是母慈竞合,大家庭内部成员家庭平等包容,婚配规则始自确立,领袖是大家长,是精神领袖,是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倡以身作则、行不言之教得典范。
人类在雄性主导的原始人群时期,就是弱肉强食丛林法则,到母系氏族阶段文化和文明开始萌芽,有了“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的对于母性文明特质,诸如包容、慈悲、忍耐、非暴力、自律、以身作则、先人后己等理念的普遍推崇、道德宣教以及大众习以为常的遵守。恰是这个时期将人类由蒙昧野蛮的人群组织形态,逐渐带入有分工协作、有宗教精神信仰、有交配婚姻规则…就连我们已知的半坡鱼面网纹盆等各种新石器时代陶器,文化方面精巧细致的工艺,基本都是女性制造甚至创造的,而哪个时期的男人,应该是打猎捕鱼兴趣小组和保卫老祖母的保安队成员。恰是母性文明带领人类,从朝不保夕的生存状态,从弱肉强食的竞争规则群体,带进了分工协作的“竞合”规则社会。中华《道德经》的非暴力思想和印度远古流传至今的“非暴力”传统,就是这一时期文明思想的遗留和记录。
第三、正义报复阶段
这一阶段特征是由“公天下”而进入到“家天下阶段”。以雄强竞争上位为主体目标,以母慈竞合文化为智慧手段,为达目的几乎为了达到“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
《礼记·礼运》有关于这一转变过程的描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周易》的在继承上古母系易学思想的基础之上,响应当时时代的要求创新性颠覆性的确立了“乾上坤下,乾纲主导”的“新易学”体系,这标志着“父权主导”社会在意识形态上的道德道义道统上的合理性。
一、颛顼绝地天通,以抑神权兴王权
帝颛顼时期,据说天地是相通的,人们可以顺着天柱爬上天去,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天神,在他们的心中,或多或少地都会看轻王权,这让颛顼很不爽。于是,他命大臣重、黎分司天地,斩断天柱,绝地天通,使天神与凡人不再杂糅在一起。这样,王权得到了提升,神的身影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如果神人间再想联系,只能靠巫师与巫术了。由于帝颛顼是正面形象,加之这本来就是传说,因此,帝颛顼也就失去了被授予破除迷信第一君荣誉的机会。
二、武乙射天,终遭雷劈
一天,他命工匠雕了一个木偶,状貌威严,冠服齐整,被称作天神。武乙约天神与他赌博。木偶天神自然不能应战。武乙就命令一个近臣代替木偶,作为天神出战。臣子怕武乙,步步退让,以大输告终。武乙指着神偶大笑说:“你既然是天神,怎么会输给我,如此不灵验,不配称天神。”就命令左右剥去木偶的衣冠,痛打木偶,连带那个近臣也吃了板子。
光让天神现眼还不够。武乙很快又有了新点子。这一次,武乙命人缝制了一只皮囊,里面盛满兽血,挂在树枝上,他亲自挽弓仰射,射破皮囊,立时兽血四溅,场面极为可观。武乙管这个叫“射天”。按照武乙的逻辑,如果天神真的灵验的话,就不会被射中,更不会听任武乙把自己射出血。现在天神都被射成这样了,也不见显灵,武乙不由地掷弓大笑说:“今天,天被我射了一个窟窿。”俗话说打狗看主人,武乙以搞笑的方式上演了打主人吓狗的好戏,既然天神都不灵验,那么靠天神吃饭的巫师们就失去了自己的最大依仗,和天神们一起跌下了神坛。而武乙所代表的王权自然行情看涨。
武乙还将都城迁至沬邑(今河南淇县)。我们曾说过商王盘庚将都迁至殷后,商朝一直建都于此。我认为这与武乙迁都并不矛盾,因为沬邑本为商王武丁所建,武丁也曾一度在此办公。可以这么说,沬邑只是作为商朝的陪都,是商王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而商的宗庙社稷依然在殷。武乙之所以会选择在此陪都办公,原因之一恐怕就是为了避开神权势力的影响。当然,他的这一选择被他的曾孙帝辛发扬光大,帝辛就在这里大兴土木,建设作威作福的地上天国,还美其名曰朝歌。
武乙还做了一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事。他明确了王位传承为父子相传,从而在法理上避免了兄弟间的残酷争斗。因为,在那个时候,每一个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商王子背后都有某支巫师力量的支持,武乙的父亲当年凭着廪辛之弟的身份登上王位就离不开巫师们的助力,这也是康丁为什么那么宠信巫师的重要原因。现在,明确了父子传承制度,就让那些站错队的巫师失去干政的机会。
没有了神权的掣肘,武乙终于可以放手对付那些危及商王朝统治的方国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厉兵秣马后,商军向西开拔,进攻旨方(今山西长治)和羝方(可能在陕西一带)这两个羌族方国,取得了胜利,俘虏了旨方几千人,多数作了奴隶。武乙还曾经出征南方的归国(今湖北秭归县),屠杀了很多当地居民。
不幸的是,武乙在取得了内政外交方面的一些胜利之后,开始飘飘然起来,变得日益昏暴,特别是迷上了狩猎,常到黄河、渭水之间去游猎,乐此不疲。以商王的万金之躯暴露在荒原旷野之中,防护措施难免不当,使得这位不可一世的商王忽的一下就被雷击死了。他的死完全可以收入吉尼斯纪录。一个堂堂王者都能被雷击死,而且他在后世也是恶评如潮,于是,他凭着以身试法的光荣经历成为后世“雷打恶人”的样板,让一些受了冤屈又无处申诉的人看到了曙光,总盼着天打雷劈自己的冤家对头。
当然,后世一些学者认为,这种说法其实是无稽之谈,很有可能是仇恨武乙的巫师们编造出来贬低武乙的。从武乙晚年经常用兵于渭水流域的史料来分析,他可能死于征伐西方方国部落的战斗中。如果是这样,我们可以将其视作为破除迷信陋习而献身的第一位古代君王。
在武乙为挽救没落的商王朝而不停地东征西讨的同时,在渭水流域,一个同样古老的民族——周族获得了新生。周人在其杰出领袖古公亶父、季历父子的率领下,打着为商王效力的旗号,统合周边方国,力量不断壮大。不久的将来,他们将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商纣王与夏桀并称“桀纣”,是几千年来传统主流史学记述中的典型暴君,在各种版本的民间流传的野史和文学中,从来都是不惜笔墨的描述这二位的“暴虐荒淫”。比如,形容纣王是“沉湎酒色、穷兵黩武、奢侈无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任人唯亲......最终,周武王在姜尚的辅佐下,联合八百诸侯举兵,替天行道,灭商建周。这是典型的“正义战胜邪恶”。
然而,随着甲骨文的不断出土,也还原了一个接近真实的纣王形象,在很大成都上颠覆了主流历史。一些学者研究之后感慨,不是纣王太残暴,而是纣王改革太激进,深深触动了太多既得利益阶层的切身利益,这也是导致商朝灭亡的重要因素。
三、商纣王也常受“挤兑”
商朝历代的商王,他们虽贵为天下之“王”,但都是要听命于“天”的,这个“天”也叫“帝”、“天帝”、“上帝”或者“老天爷”,这一“制衡”传统或许比“商”的历史更为久远。这种世俗的“王权”,必须受天帝的“神权”的制约,不仅停留在名义上,实际上,作为当时国家核心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一套制衡的传统神学机制,包括掌管天命卜问的国家最高神职机构和相应的卜问程序仪轨和相关具体实施细则等。这些神职从业人员,同时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知识精英阶层,他们依照传统掌管“神权”,他们的神学层面的领导应该是上帝,现世的“王”并不能任意更改天意,或者对天意弃而不用。而这些天帝的意志的翻译或传达人,显然是拥有极大的自由空间的,也就是依据他们代代传承的知识积累,在职业道德的约束下,给予斟酌裁量。但这一切都是心照不宣的,这是他们来自历史传统赋予他们的权能。实际上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就是明证,那时“王权”是受“神权”制衡的,即便周王打猎、巡游、建筑、婚嫁这样的“小事”,都要占卜以请问“天意”,凡合于天意,才能实施;若不合天意,还真办不了。更不用说攻伐征战这样的国家大事了。你说这商王能不窝火吗?
四、武王伐纣
纣王和他老爸被“神权”挤兑得实在难受,常常大为光火,却又无可奈何。何以见得?不挤兑急眼了,他们怎么会冒天下之大不韪自称“帝”。也就是纣王称“帝辛”,他老巴称“帝乙”,宣布自己就是“天帝”的化身,以试图摆脱神权束缚。“帝”是俗称“老天爷”的这位上天至上神的独有尊称,人间的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是“王”。按照自夏商以来的“有神”文化传统,“王”是受“天”的委托,顺应“天命”而统治人间,这样他们在人间的统治地位才具有“合法性”,这就是在天道制衡下的“王道”。这样,王作为天帝在人间的“代理人”,替天帝“牧民”,是要以祭祀的方式向“天帝”汇报工作的,并且以“蓍龟”卜问“天意”,按照“天意”调整自己的施政纲领和具体措施。这是“人间王”对“天帝”应尽的义务。所以,王必须以敬畏至诚的心面对天帝,他的位置永远要比天帝低,不敢丝毫僭越。
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亨利四世身着罪衣,立在城堡门口三昼夜,才获得教皇的赦免。
纣王和他爸爸以“王”位而自称为“帝某”,这在他俩以前的历史上,可是闻所未闻的,算是破天荒了,甚至可称大逆不道。故而,引发更加激烈的文化和政治冲突,而最终发生了“封神演义“所描述的诸路神佛纷纷助力西岐讨伐纣王,这多少也算“于史有据”了(封神演义纯属虚构)。后世的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自称“始皇帝”,也算是步商朝末代这两位君主的后尘了,只是更彻底的完全取代“天地泰”三皇而已。可以这样说,王权和神权的斗争,是周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不知何故往往被历史学家们都“不约而同”的不经意忽略了。
五、“封神榜”是打着神权反神权
周灭商后,周王朝的建国者实在了解历代“商王”的痛痒之处,故而充分总结前朝的兴亡经验和教训,得出“要长治久安,必须垄断神权,即垄断天帝在人间的代表权”的结论,把那些依靠传统治理模式负责与天帝沟通并干预王权的“神职人员”彻底扫地出门。这完全是“打着恢复天帝神权的旗号伐纣上位,一旦拥有天下大权在握,而干起了大力削弱天帝对人间影响的施政措施,这简直是“阴一套阳一套的两面派”。他干的可比纣王高明多了,简直是理论结合实践的一整套缜密实施方案。首先,他宣布自己为唯一的能代表天的在人间的儿子(天子),还把自己塑造成几乎可以和天帝分庭抗礼的神,同时改编并大力推行《易经》,一是推行乾纲独断,二是以“易”代天道。新这就是道术分裂的开端,被驱逐出朝廷流落民间的神职人员成为修士术士和方士,这是后世道家和道教的民间文化根基,而留在周王朝内的则依照“不语怪力乱神”的原则,成为世俗王权的忠儒犬儒,儒道分家的发端,即肇始于此。这也是表面“王道兴盛”,而长期“王道衰落”源头。这个衰落的势头一致持续到近代封建社会灭亡。
六、“天道、王道渐次衰落”的人文影响
王道衰微,霸道兴起在人文影响是极其重大的。由周开始,自此,上至诸侯下至百姓,都失去对天帝的敬畏和信仰,开始奉行“谁胳膊粗谁就是老大”的“霸道”,对于坚持“宋襄公之仁”者,无不嗤之以鼻,大加讽刺,甚至踏伐吞并。自此后,近三千年的历史,皆成王败寇的思维,凡“成功上位者”不受指责。再后来,更逐渐堕落演变成“有奶便是娘”的汉奸思维。时至今日,“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有钱的就是大爷”,这些根深蒂固、普遍流行的思想观念,是有其历史根源和社会人文基础的。
七、以史为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但历史吊诡的一面却是,周朝最后也亡在自己一手培植的小弟“暴秦”手中。此正是:始作俑者,终遭其害,因果循环,天理昭彰!
明末清初杰出思想家黄宗羲说:“夺天下之公利,徇一己之私利,是谓国贼。”唐甄进一步指出:“自秦以来,凡称帝者,皆贼也”,谭嗣同则畅快淋漓的说:“两千年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两千年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伪善)也”(谭嗣同语)。可以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俗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两千多年来的恶劣人文生态就是这样开始并延绵至今的。
圣经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老子说“复众人之所过“,历史恰如一面镜子,鉴古而知今,人人从自己做起,净化灵魂,反思反省,不断进步,逐渐迈进文明的社会人文生态。恰如黄宗羲言:“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于民之忧乐。”
第四:和谐的“人类一家”阶段。
一、地球是个“大村庄”
在交通和通讯手段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天涯若比邻”这早已不再仅仅意味着高尚的情操和浪漫的空想,这是在手机屏幕上触手可及的“真实”。在这个人与人之间瞬间任意链接的数字通信5G时代,所有人类个体成员之间的声音、图像、文字甚至彼此的情绪和心跳,都息息相关。在此全球共同抗击新冠病毒的关键历史时刻,我们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我们全人类同属于一个人类大家庭,这一巴哈伊信仰的核心理念,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极其巨大的鼓舞激励作用。
二、个人恰如体内的一个“细胞”
把人类世界比作人体的化,这有助于我们形象的理解人类一家的观念。在人体内,形态与作用各异的无数个细胞各司其职,共同维系一个系统的健康。人体运作遵循的原则是合作。其各部分不会互争资源;相反,每个细胞从存在伊始就融入一个互惠共生的体系中。
人类之中潜藏着完全真实的手足之情,因为所有人都是同一个“源头”谷神玄牝的基因,都属于同一个受天意保佑的大家庭。
三、病史分析
数千年来,人类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手段和其所创造物质文明在不断进步,可是人类开始告别最初将人类带入具有分工协作特征的“社会文化”母系氏族社会文化阶段后,一同被埋葬的不仅是女性对社会的统治权利,更将“母性文化”的慈悲、和平、隐忍、韧性和非暴力文化特质,逐渐抛弃,遗忘殆尽,仅仅留下一下关于神圣的老祖母和她们培育的优秀圣贤儿女,以及她们曾经建立的人间乐园的美好传说,以及诸如“道德经”之类经典的零星记录。
此后数千年,而延及今日,道德层次,不断堕落…所谓“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法…然后就是钻法律空子,人人削尖脑袋,投机钻营,企图分一杯羹…
让我们回望历史,当以明君闻名于世的瑰丽繁华盛唐的缔造者李世民,杀兄逼父上位的时候;当刘邦说“吾翁即汝翁,必欲烹尔翁,幸分我一杯羹”的时候…这些冷血枭雄巨大成功光环,辉耀千古,至今不衰,其道德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示范效应,至今可谓根深蒂固,“老实人”就是低智商无能的代名词,英雄不问出处,哪管你坑蒙拐骗,有钱就牛*,官儿大就威风凛凛,呼风唤雨…权利和金钱几乎成了成功唯一的判断标准。每个在这个样的价值观,在这样的人生观世界观支撑下的灵魂,又怎么能够不焦虑、不抑郁…不冷漠?
四、大医精诚:
2500多年前,当古印度有位释迦牟尼圣人,提出了他的“医心良方”,所谓“佛为医王法为妙药“,他所倡导的方法就是“熄灭贪嗔痴,证道戒定慧”;几乎于此同时,生活在东方中华大地上的孔夫子怅然若失的对其弟子子路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夫子发此慨叹,终其一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弘扬道德仁义礼智信,恢复人心净化良知显现, 又倡导社会良俗礼治…
五、人工智能:福兮?祸兮?
自孔子时代至今日,2500多年的时光成了过往,而这个道德堕落的大趋势,至今没有衰减,如今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人类文明史上极其特殊的关键时期,人工拟人智能已经涌现,其记忆存储、数据分析能力远超人类,其“模仿人类思维的高级智慧”能力,也正在呈几何倍速爆炸式成长,我们人类是在制造最精妙为人类美好生活而服务的“高效机器”,还是在自掘坟墓的助产我们自己的迭代“物种”?这是一个让所有人都困惑、忧虑的问题。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科学家、政治家、法学家、伦理学家等社会精英应当考虑的问题,它实在是全体社会成员,具体则是我们活着的每个人,何去何从,必须面临一个来自灵魂深处的拷问,并必须要做出抉择。这是是关于彻底毁灭与重生的抉择。净化灵魂,善念善行,与他人无关,只关乎你的这次抉择与心之所安!
六、回头是岸
接受“人类一家(或一体)”原则,就意味着任何形式的偏见,无论种族的、宗教的、性别的、职位的还是财富的,都必须被完全消除,这是每个信仰者对内省察,通过修行提升自我修养;对外自然影响,传播爱,传递信任的过程,坚持爱与宽容的“家人间亲爱互助共生”的彼此相处模式。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忘记自己母亲对自己的慈爱抚育哺乳之大恩,而今日之全体人类,更不应忘记那段虽无文字记载却漫长艰难时期,伟大母系文化向曾经给人类带来的伟大甚至神圣的恩典,向这一时期高度发达母系氏族社会文化,汲取智慧营养,走向包容而不是对抗;走向竞和,而不只是竞争;走向非暴力,而不是战争;走向恪守诚实底线,而不是欺诈的游戏;走向涅槃重生,而不是彻底毁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