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老的桥,石拱桥,单拱。拱圈是半圆形,一块块厚重的石头拼凑成,石头上长满青苔,挂着藤状植物,参差披拂,蒙络摇缀。桥下没有水,只有淤泥石块和瓦砾。他已经被景区建设的废料垃圾包围,苟延残喘,将不见天日。他的旁边,一棵老树陪伴着她,伛偻着身子,老态龙钟,它的树皮被各种机械碰撞,伤痕累累。他们彼此相依相伴,深情对望,深深叹息。
他们的旁边,一片奔腾的工地,翠绿的山峰被切割,裸露的黄土,倾倒的树木,触目惊心。水泥石块源源不断的地运来,各种机械轰鸣,这里将改天换地。一个新型的时尚的游乐项目将闪亮登场,美其名曰“浙中第一滑”。
涧水奔腾不息,从大山的深处,奔跑而来,遇到堆叠的巨石,它没有躲避,于是水花飞溅,飞珠滚玉,金声玉振,旁边绿草萋萋,黄花闪烁,红花绚烂,白花冰清玉洁,绿树静静伫立,如伞盖,如利剑,潭水碧绿,潭中小岛巨石嶙峋,绿树红花相映,水中红鱼自由往来,别有趣味。忽见一只硕大乌龟,臃肿,呆滞,细看,是由卵石和水泥砌就,实在缺少神采,实在不能给这自然山水加分。再往前走,一只巨大的人造鳄鱼赫然在目,高高的盘踞在路口,张着巨大的嘴巴,样子狰狞,尾巴蜷曲,攻击力十足。小孩拍手欢呼,大人纷纷皱起眉头,鳄鱼形象不佳,没有任何美感,此间山水,柔美宁静和谐,偏要添上此种景观,实在大煞风景。
大家对于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不去后悔,去了更后悔。很多地方游客到此一游,再也不想游。
龙应台先生在《苏州的识者》一文中写到:对于向往已久的大好河山的古迹,逐渐就形成了三种态度。一种是死心死意的回避。衡阳的石鼓书院已经变成了歌舞厅,我可以不去,打死也不去。庐山上已经建满了横七竖八的房子,挖得满目疮痍;可以,我此生不必“见庐山真面目”。 另一种是想去而怕去,譬如苏州河。对苏州河的联想是幽幽的水光映着月色,温柔的橹声里有轻轻的人生的叹息。到了上海,人们说:“苏州河,臭来兮!”脸上作出恶心的表情,使我胆颤心惊。走到黄浦江畔,知道再走一段转个弯就是苏州河,但我停住了脚步。
第三种,就是想去、怕去,而又不得不去,譬如虎丘。
但虎丘让她非常失望,“想将那宋朝的斜塔尽收眼里,却突然听到公鸡啼声,就在身后。三只比人还高颜色斑斓的大公鸡正扯着喉咙喔喔叫,鸡头随着电流控制一节一节地对人点头。每隔几分钟就啼叫、点头。原来满山都是电动的巨型鸡鸭鱼兔,当然也少不了转来转去的米老鼠。”
她沉痛的说,苏州古城已毁。花了两千年时间沉思琢磨而成的历史风貌,不留一点痕迹。作者发出感慨,苏州的识者啊,到哪儿去了?
其实大家都知道我们到虎丘其实不为看风景古迹,而为了看一个文化,一个美感充沛的文化。
这样的情况又哪里只有虎丘一处呢?
没有文化素养的设计者和开发者一味娱乐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破坏让我们痛心。
对文化景观如此,对自然风物又何尝不是这样?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大地之文章,山水是无字之书。有人说成功的教育就是能让孩子在一朵盛开的鲜花面前怦然心动。我想成功的教育就是,让孩子乐于走进自然山水,发现自然山水的真正的美,让孩子们面对盛开的野花,也笑靥如花,看到横行的马陆,他们会停下脚步,看到被压死的青蛙,他们会掬一捧同情之泪,他们伸手去抚弄岩石上的青苔,去触摸花瓣上的雨水,去呼吸山谷雾岚的清凉,去领悟青山碧水的巍峨与娇媚,读出柔情似水的精神,读出坚韧顽强的灵魂。读懂自然,他们才有能力去读懂人生。
“让野生动物野”, 这是美国幽岑美的国家公园给游客的告示,这一句话告诫游客不要喂野生动物,施食是一种伤害。
野山越野越有味道。过多人造的景观破坏了自然山水的和谐,对越来越多的人们造成了误导,不但不能提升人们的审美趣味,未尝不是对人们美感的一种戕害,也是对自然山水的一种亵渎。
在真正的野山里,人们彻底的放松了自己,可以看到最纯正的大自然,最凝重的光阴,最厚重的文化,最闲的云,最干净的风,最野性的水。
让野山野,这是对自然的尊重,也是对我们人类自己的尊重。人类在大自然面前越谦恭,从大自然那里汲取的养分就越充足,人类实在不要太自作聪明了。
让野山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