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背着一个很大很大的野心埋头做着受中小学六年级的题目。
这是2018里,我的第一个大计划,决心在未来7个月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小学培训老师的发出一声小小的声音。
这是一篇随笔思考文,在《得到》中学习完梁宁的产品课后,在产品角度思考,老师要怎么服务他的用户。
如果用’满足、愉悦、不爽’的产品角度,看待现在我现在的状况,那么将会有一下分析。
笼统地讲,用户在遇到产品后只有’愉悦‘和’不爽‘两种感觉。而两种感觉产生的根源便是,内在需求有没有得到满足,内在需求得到满足了,便是愉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便是不爽。
所谓满足,对象自然是,用户的需求,在教育里,我需要服务的用户其实有两者,其一,是接受教育上我的课学生,其二是家长。
尽管说是他们内在的需求,但需求是不一定的,甚至是可以创造的,但一定服务了他们的需求(不管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他们自然会愉悦,他们会在什么情况下愉悦呢?
对学生而言,老师上课有趣适当,听得懂,自然就愉悦。如果上的不仅有趣,还是特别特别有意思,让它受到些什么事,还爽起来了。就更好了。
还有,当学生考试成绩出了,成绩不错,大家都夸奖它,或者比赛等等的,孩子还自动联想起来,是在U能受过教育,然后就会愉悦。甚至如此受的殊荣很大,就还会很爽。
对家长而言,孩子遇见了谈论起来,说喜欢这个老师,老师特别有趣,家长就会愉悦。如果成绩出来了,发现自己的孩子成绩很好,那就会愉悦。当然,还可能很爽。
需要我补充的是,可能愉悦的点很多,也就是意味着需求很多,可以创造的需求很多。但是一定要用’刚需’思维的,不断不断找出’更重要’的那个,直到看见最重要的那个。
就我现在任务而言,我选择的是
① 教的有趣让学生愉悦,满足小用户浅层需求。
② 学生喜欢老师让家长愉悦,满足大用户的浅层需求。
③ 教的有效,学生成绩有体现,让学生家长愉悦,满足家长的深层需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