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21天,运营结束了,从数据上看,很美。29人入群,到最后结束还剩22人。有好些人对群已经产生了感情,大家每天在群里讨论得非常热闹。但实际上,只是看起来很美。这是一次非常糟糕的运营与策划,我并不喜欢。原因在于没有弄清楚问题的本质。
我们可以再一次思考,早起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早起?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早起的整个过程与发展。早起,顾名思义,早上早点起床。而早起必然对应着,早睡,否则违背自然之规律,很难持久下去。早睡早起,对应着晚睡晚起,晚睡晚起又是怎么回事呢?有些人晚睡,是刷手机刷着刷着便很晚了,还有些人,确实因为工作等原因。
如此,那些刷手机晚睡的人,你能相信他们早起之后就不是刷手机吗?而那些晚睡是因为工作学习等的原因,他们即使改变了作息规律,早起之后依然是工作学习,不太会改变。
如此便可分析出,习惯养成的人习惯会越来越好;习惯未养成的人不怎么会发生变化。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动力系统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因而,即使是时间这个载体发生了一些变化,对当事人的生活也不会造成困扰。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早起便是一个伪需求。或者说,载体有了,意识和行动还没跟上。再换句话说,诸葛借东风,东风呼啸而来,船却还在岸上。
而这一切,归根结底在于思维的惰性,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那么问题来了,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本质在于我们希望通过早起这个外部行为的改变促使我们自己发生内部改变。
如此,我们便可以发现,这是很难实现的。这就好比,强扭的瓜不甜。
行为的改变,一定是内部发生了改变,意识层面发生了改变。而并非外部环境的挤压。
我们也可以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事情,也是这样的?
我们有时候去报各种课是不是也是如此呢?学完之后却发现对自己的作用不是很大,总说这个课程内容不好。可为什么同样的课程,为什么有些人能学得很好,有些人却学得不太好呢?原因真的是内容不好吗?
还有一些人,没有报课程,但因为需要这方面的能力和技能培训,便自己查资料学习,后来学得非常好。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显然,外部环境只能起挤压性作用,却不会起决定性作用,真正的问题在于内部动力究竟是什么。也就是,为什么要报这门课程?学完之后,你希望达成的目标是什么?
早起小组也是如此,为什么要早起,希望用来做什么?而针对希望做的事情,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也许,这才是早起小组带给我的真正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