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一词本来是心理学范畴对于人的一种精神状态的描述性词语,但是现在却被大众所熟知。无外乎我们猛然间发现,我们的身边就有这样的孩子,他们因为家庭,学校或者个人关系承受了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与之相匹配的精神压力,时常感受到压抑,孤单,心情焦虑,担心,害怕,难过等情绪,并伴有身体上的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消化不良,身体不适等症状。这些症状表现指向“抑郁”。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状态都是需要自己心理调适的,每个人都会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遭遇困难和不顺利,但是,不同的人对于失败或者不顺的原因解释以及对自我的错误认识导致是不同的。悲观的人会对不好的事件有消极的解释。他们会认为坏事会发生在他们身上是永久存在的,会不停发生, 他们无能为力,什么事都做不好,他们会将失败和错误归咎于是自己的原因,因此,抑郁症患者对于事件的解释风格简单的武断的分为三个纬度:永久性,不可改变,没有未来;普遍性,这件事情做不好,那件同样做不好,什么事情都会做不好;人格化,都是自己造成的,都是自己的错。抑郁倾向患者自己拥有的能量不足以支撑他们穿越困难。他们通常长期保持痛苦,压抑的状态,同时他们也没有倾诉的出口,他们的自尊心和对于愿望的执着导致他们越发无法集中精力,情绪低落,反映迟钝,这些症状揪扯着他们脆弱的内心,当这根弦终于绷紧到一定状态,他们表现出来的状态就会异于常人。
所以,生活中我们要学做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相信失败和挫折都是暂时的,阴霾终究遮蔽不了太阳的光芒。家长和老师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实践中,要经常与孩子谈心,了解他们内心的情绪状态和价值观动向,告诉他们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人都是在错误中学习和精进的,只有让积极的解释风格成为孩子的习惯性思维模式,孩子才可能远离抑郁,变得乐观,自信。即使当孩子做错事情,我们也要坚持对事不对人的原则,一方面保持对事情本身公正的判断,另一方面给予孩子鼓励,使他们拥有改变自身的力量,为他们赋能。总之,孩子是发展的,变化的,作为大人切记不可以用带有判定性的语气和语言否定孩子,我们需要的是和他们站在一起,承担风雨,等待彩虹的出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