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闻岱:怎么看自己,真的很重要(点评视角训练营29/90)

闻岱:怎么看自己,真的很重要(点评视角训练营29/90)

作者: 闻岱 | 来源:发表于2018-07-09 17:23 被阅读172次

    掌握“自我效能感”和而“积极的错觉”,并以此解释抑郁。——李克富

    元芳,你怎么看?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提出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该概念被提出以后,心理学、社会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开始对此进行大量的研究。Bandura 认为, 由于不同活动领域之间的差异性, 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也千差万别。一个人在不同的领域中, 其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因此,并不存在一般的自我效能感。任何时候讨论自我效能感, 都是指与特定领域相联系的自我效能感。但是, 一些学者并不同意这一观点, 他们希望找到不依领域为转移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研究结果表明,所测到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实际上正是一个人的自尊水平,而且对绩效的预测力并不显著。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但他关于强化与传统的行为主义对强化的看法不同。他认为,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能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新的行为。而强化能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因此,他认为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他的“期望”概念也不同于传统的“期望”概念。

    传统的期望概念指的只是结果的期望,而他认为除了结果期望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例如,儿童感到上课注意听讲,就会获得他所希望取得的好成绩,他就有可能认真听课。效能期望指的则是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①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direct experiences)。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如果归因于外部机遇等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自我能力等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因此,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②替代经验(vicarious experiences)或模仿。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这里的一个关键是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即榜样的情况与观察者非常相似。
    ③言语劝说(verbal persuasion)。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
    ④情绪唤醒(emotion arise)。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但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⑤情境条件。不同的环境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是大不一样的。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适应和控制。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

    上述几种信息对效能期望的作用依赖于对其是如何认知和评价的。人们必须对与能力有关的因素和非能力因素对成败的作用加以权衡,人们觉察到效能的程度取决于任务的难度、付出努力的程度、接受外界援助的多少、取得成绩的情境条件以及成败的暂时模式,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这些因素作为效能信息的载体影响成绩,主要是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影响发生的。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还指出,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

    ①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②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③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④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期望值高、不害怕失败、处理问题理智化、乐于迎接应急情况的挑战、能够控制自暴自弃的想法——需要时能发挥智慧和技能。

    自我效能感低的人:畏缩不前、害怕失败、处理问题情绪化、在压力面前束手无策、易受惧怕、恐慌和羞涩的干扰——需要时,其知识和技能无以发挥。

    82岁高龄、仍在斯坦福大学执教的班杜拉教授说:人们很容易有强烈的自尊心──只要降低目标就好了。”另一方面,班杜拉教授指出,有些人具备很高的“自我效能”──努力驱动自我,但是自尊心却不强,这是因为他们的表现总是达不到他们高高在上的标准。尽管如此,这样的人由于他们相信坚持不懈的努力将促使他们取得成功,他们通常都能真的获得成功。实际上,如果成功来得太容易,一些人就永远也不会掌握从批评中学习的能力。

    班杜拉教授说:人们必须学习如何应对失败,从失败中汲取经验,而不是任由失败带来受挫感。”班杜拉教授常常在他的电子邮件中附有这样的签名:“愿效能的力量与你相随!”

    迈克尔·乔丹曾说过:“我曾经经历过无数次失败。而那正是我成功的原因。”

    心理学家称之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这是一些人具备的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相信自己具备取得成功的要素。也是横扫心理健康领域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运动的主要特征。

    自我效能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获得:控制一项任务;模仿成功人士的行为;以及班杜拉教授所称的 “口头说服”,即获得与成就紧密相关的有效鼓励、而不是空洞的赞美。

    帕贾瑞斯是利用自我效能培养学术信心领域方面的领导者。他说:“我们都有某些心理习惯,一旦它们被固化,就很难被打破,犹如戒烟或者改掉啃指甲的习惯一样。”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家罗伯特·布鲁克斯(Robert Brooks)多年来一直在研究韧性的问题,他表示,“人们在任何年纪都可以发展坚韧的心智。”他说:一个关键是要避免做自我挫败的假设。如果你被解雇了,或者被女友甩了,不要放大被拒绝的感受,不要假设你再也找不到工作,或者再也不会有约会了。

    布鲁克斯教授说,“生活中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对羞辱的恐惧。”他说,他与之工作的一些人,过去30年来,一直不愿承担任何风险或者挑战,就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会犯错误。

    ……………………………………

    情人眼里出西施

    提出积极错觉(positive illusion)这一词语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当属泰勒等人。在那之前,很多研究者用 bias或者 error来表示错觉,后来,Shelley Taylor等人在1988年将bias和error改为一个更宽泛的词,即illusion。这种术语的改变是有原因的。Bias和error意味着可能是一种由失误或其他一些暂时的忽略所导致的短期错误或歪曲(Funder,1987)。相反,illusion意味着是一种更一般的、更长久偏向和失误,或者说他们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反应方式或定型。

    泰勒等人在提出积极错觉时,并没有确切地对它进行界定,后来,研究者们根据对Taylor等人的文章的理解,提出了对积极错觉的认识。如田录梅等人指出积极错觉就是积极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田录梅, 张向葵,2007);王玮(2007)认为Taylor等人提出的“积极错觉”是指当自我由于消极的信息而使自尊心面临威胁时,用自我概念的理想、夸大对可控性的感知和不现实的乐观等作为缓冲器,来保护自己的自尊。这些总结有利于人们更深入地认识积极错觉、为促进积极错觉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积极错觉的表现形式

      虽然泰勒等人没有确切地定义什么是积极错觉,但他们指出了积极错觉的三种表现形式,即不现实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夸大的个人控制的知觉和不现实的乐观主义。

    1.不现实的积极的自我概念。传统的观念认为,人们日常的自我知觉是理性的、有逻辑的、不带偏见的。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种观点受到冲击,越来越多研究者开始意识到人们的认知存在一定的缺陷、偏见、甚至非理性。

    在自我概念方面,泰勒等人认为存在不真实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即大多个体认为自己要好于一般人,他们对自己的评估要好于其他人(如朋友等)对他的评价。

    后来,很多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这种表现形式体现在恋爱关系中就是个体会夸大他们的关系,对伴侣的优点或积极品质存在积极的偏向、错觉等。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2.夸大的个人控制的知觉。很多理论学家包括社会心理学家、发展心理学家、学习理论家和心理分析理论家,都认为个人控制是构成自我概念和自尊所必需的。然而研究证明人们对个人控制的信念远比实际的高。而这种夸大的个人控制的知觉,在恋爱关系中也存在。有一项研究,所有被试(包括已婚夫妻和未婚情侣)需要评估对于他们的 婚恋关系中将出现的积极和消极的事件有多大的控制影响力度。比如,被试要求对诸如“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和伴侣能够解决我们关系中的任何难题”等问题进行评估。同时,他们还要求对一般关系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不管是已婚夫妻还是未婚情侣,他们相信他们能够对他们婚恋关系中的事情施加更大的控制力度,比起一般关系而言。换言之,个体会高估他们控制其婚恋关系的程度。

    3.不现实的乐观主义泰勒提出的不现实的乐观主义是指向未来的,即个体会对未来事件存在积极的错觉。研究显示大多数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而未来将比现在要好很多(Brickman,P., etl,1978)。体现在爱情里就是个体会认为自己的婚恋会持续很长时间,认为未来婚恋关系比别人更好、更幸福。总的来说,恋爱中的人会把其恋爱关系预测为一个 美好的未来,而他们预测一般关系时则不会出现这种积极的错觉。

    ……………………………………

    “行为主义心理学将这种对自己能力的高估叫作(强烈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而积极心理学则称为积极的错觉(positive illusion),并且认为这是一个人快乐的来源,相反,抑郁就是看待世界太真实,既没有错觉又过于消极。

                                        ——李克富

    抑郁有以下六个主要的表现:①兴趣减退甚至丧失;②对前途悲观失望,严重者可感觉绝望;③无助感,病人感到对处境毫无办法,对自己的不幸和苦痛无能为力;④感到精神疲惫,病人缺乏动力;⑤自我评价下降,伴有自责,甚至罪恶感;⑥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没有意义,活着还不如死了的好,常有自杀念头,甚至有自杀行动。

    抑郁的人,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低,自我效能感差。

    抑郁的人,没有积极错觉,缺少“不现实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夸大的个人控制的知觉、不现实的乐观主义”的能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闻岱:怎么看自己,真的很重要(点评视角训练营29/9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tftpftx.html